永远的为民

2017-09-14 16:02: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孙志惠

  大众网东营9月14日讯(通讯员 孙志惠) 2017年9月14日,是“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同志因公殉职20周年纪念日。“敬业、创造、爱民、奉献”的“为民精神”是民族传统美德和石油工人优良作风的有机统一,是大庆精神和胜利精神的充分体现,是“铁人精神”和雷锋精神的完美结合。

  王为民同志是模范共产党员,是石油石化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是铁人式的好工人,是胜利人的杰出楷模。“敬业、创造、爱民、奉献”,是王为民同志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是石油石化精神的诠释注解,是胜利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铁人精神的丰富发展,是雷锋精神的传承弘扬,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追求,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力量。

  王为民(1949年~1997年),山东济阳人。1968年2月入伍,1970年转业,1981年调入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工作,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聘为高级技师。他以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走到哪儿,就把好事做到哪儿,城市、乡村、学校都留下了他做好事的身影,他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和油田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11月荣获全国首届“中华技能大奖”,1997年1月15日被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铁人式的好工人”荣誉称号。曾先后四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7年9月14日,在革新试验现场不幸因公殉职。

  有一种态度勤奋敬业——

  在王为民工作过的采油队,至今还流传着驴和铁牛的故事。

  采油三队有113口油水井,13座计量站和配水间,分布在方圆几十里的庄稼地里。王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到油井和泵站上搞电气维修,几百斤重的电焊机,加上氧气瓶、配件和各种工具,全靠人拉着一辆地板车拖来拖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碰上个雨雪天气,路上泥泞一片,拉车子就寸步难行。夜里,王为民躺在床上想,能不能找个省劲的办法?他忽然想到了家乡的驴,用驴拉车不就省劲了吗。星期天,他返回离队40多公里的老家,花了380元钱买了一头驴牵到队上。采油队的大姑娘小伙子听说王为民买了一头驴,都嘻嘻哈哈跑来看热闹。驴能拉车,但要吃草。王为民白天当采油工,半夜里当饲养员。这还不说,辛苦了一天的采油工,半夜常常被驻叫惊醒。糟糕的是,一天早晨,王为民发现驴跑了。队长不得不发动全队职工四处找驴。三天后,驴找到了,职工们却议论纷纷,队长也生气说,老王啊,马上把驴给我卖掉!

  驴卖掉了,可王为民仍然不死心。有一天,他有些神秘地跟队长说:我还想干一件大事。再问他,他只是笑,就什么也不说了,队长心里嘀咕:他会干什么大事情呢?

  一天上午,王为民开着一台拖拉机进了采油三队的院子,队长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过去问个究竟。王为民见到队长,赶紧跳下拖拉机,他的脸上挂着生动的笑,同时也不无几分得意:有了这台大“铁牛”,今后咱队上的活可方便多了,所有的大班工具可以拉着上井,还可以回收落地油,队长才知道这就是王为民说的“大事情”。

  原来王为民卖了驴,又东挪西借了三千多块钱买下了这台被他称作大“铁牛”的拖拉机。一时让队长哭笑不得,就连忙向上级汇报。领导指示:精神可佳,做法欠妥。厂里决定把拖拉机转让给农场使用,“铁牛”也被开走了。

  有一种追求执著创造——

  驴和铁牛的事成为笑谈,但王为民的事业很快找到成功的支点。

  那一天,一口油井出故障,抽油机常年风吹雨淋,皮带轮锈死在电机上。用撬杠撬、大锤砸,几个人折腾了一上午,皮带轮换上了,输油管线里的原油却凝固了。前后折腾了7天才完成了维修任务,少产原油40多吨。

  这件事对王为民冲击很大,光靠蛮力不行,得想办法搞搞革新。他要研制一种扒轮器,给繁重的体力劳动减负。

  一个小小的初中生,还想搞革新?文化低,就从头学。王为民从旧书摊上买来数理化课本,从补习文化开始,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上初中的儿子成了他的文化教师,宿舍成了他的设计室,工房成了他的试验场。一张张图纸、一次次失败,革新过程举步维艰,王为民没有放弃。在他的坚持下,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扒轮器终于试制成功。

  此后,他又产生了一连串的革新想法。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先后研制成功齿轮对扣机、小型水冷电焊机、硅橡胶安全阀、抽油杆防脱器和自动计量连续流量阀等生产急需的设备和部件。

  王为民学习与革新的劲头更足了,自费购买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原理》等专业书籍,四处找人请教。参加油田举办的技师培训班,他每天晚上都学到12点多,早上4点又悄悄来到教室学习。

  抽油杆脱扣是油田生产中普遍存在却又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临盘采油厂600多口油井,仅这项修井费用一年就要100多万元。王为民整天泡在井上观察,琢磨分析脱扣原因,就连走在路上,端着饭碗都想这事,近乎痴迷。

  革新一上手,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仍然是文化不过关,他就向儿子学习。甚至父亲在河南化疗期间,他得空还跑到林县图书馆,翻书本,查资料,并到林县拖拉机厂请教,学到关于防脱器的好多知识。三个月,王为民瘦了十几斤,绘出1000多张图纸,研制出新型防脱器。

  抽油杆防脱器按照他绘制的图纸制造出来后,矿上选了6口经常脱扣的油井供他试验。防脱器试验期间,他吃住在井场上,一个干馒头就是一顿饭,一张草席就是一张床,最长时一连3个月没回一趟家。

  这一年,王为民利用业余时间跑井120多次,行程2500多公里,累计加班1400多小时。这一年,他只回了9趟家。

  经过3次大的改进,抽油杆防脱器获得成功,仅维修费用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约上百万元。在油田工作的十几年里,王为民先后完成革新项目30多个,有5项获得国家专利,创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有一种精神忘我奉献——

  王为民最敬佩的石油工人是“铁人”王进喜。最令他激动的一句话就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1992年6月,胜利油田西部战场发现临南油田,10家油田单位的4000余名职工奔赴临南,拉开石油会战序幕。??

  王为民连夜给厂矿领导写申请书,申请参加会战。他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领导:

  我申请到会战前线去,因为那里条件苦,技术人员缺。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油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名石油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件事我是经过了认真考虑的。恳请组织上批准我的请求。

  共产党员:王为民

1992年12月26日

  当时,临南虽然只有四栋活动板房,但一辆辆拉着设备的大型汽车,轰隆隆地经过,会战氛围浓厚。来到采油十七队队部,王为民看到3个小伙子正往汽车上搬电焊机等工具,一问,说是去夏52-1井调偏,王为民二话没说,把铺盖往值班室一放,就跟着小伙子们上了井。??

  夏52-1井在离大路还有3里多的田地里,中间还有条2米多宽的沟,车无法进去,只好把电焊机等卸下来。王为民扛着100多斤的电焊机大步向前走去,3个小伙子面面相觑,对这个新来的老工人投去敬佩的目光。

  从井上回来时,已下午2点多了,王为民早饭、午饭草草“二合一”后,又去夏32站投产新井。测电流、调平衡,到夜里10点钟,又接到另外两口井加平衡块的任务,王为民回来时,已是凌晨3点多。

  王为民是临南的第一位电焊工,当时也是唯一的,几乎每一口新井的投产他都得上去。1993年2月,临南会战前线创出了两天抢上7台抽油机的记录,创下了临盘厂历史之最。在这抢上抽油机的过程中,王为民在井上盯了两天两夜,48小时没打个盹儿。就是在那些紧张的战斗日子里,王为民带出了临南的第一批电焊工。

  有一种情怀为公爱民——

  临盘油区当地的百姓称王为民为“好人”,把他和雷锋的名字连在一起。有人说,王为民当石油工人16年,好事做了无数件。

  采油三队附近有一所中学,临近104国道,车流量大,孩子们上学放学不安全。王为民每天准点到路边护送孩子们过马路,遇到外出开会,便让妻子代替。他看到城市里孩子戴着小黄帽过马路,便自己花了2000多元为每一名孩子买了一顶。这所中学的第一个足球场球门是王为民焊的,第一套综合体育器材也是王为民自费赞助的。一场大雪过后,天冷得厉害,王为民买了4000公斤煤和8个蜂窝煤炉子,给师生送上温暖。1994年12月,王为民荣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劳动模范”,他将6000元奖金捐给了当地中学,学校专门设立“为民奖学金”。

  1991年,南方特大洪灾,厂里募捐时,王为民在外地学习,队上按平均数代他捐赠。学习归来后,王为民二话没说,又捐了300元;街头组织赈灾捐款,王为民把身上仅有的7元8角钱捐出去,回家又动员妻子把当月预留的、仅有的50元钱买菜钱捐了出去。

  王为民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他来油田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扫院子,一扫就是12年。楼道里谁的自行车有了毛病,他不声不响地悄悄修好;为方便大家给自行车充气,他买了打气筒,放在楼道里供大家使用,丢了就再买一个。

  1983年初冬的一个晚上,王为民和工友们干完活归队。走到一条河边时,突然听到一种孱弱的“啊啊”声。王为民循着声音跑过去,看到一个人在水中“扑哒,扑哒”翻动。他奋不顾身跳到水中和另一名见义勇为者一起把落水的老大娘救上岸。

  1989年春天的一个傍晚,王为民出差路过济南,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看儿子迷了路。他从大娘手中拿过地址,雇一辆三轮车将大娘送到儿子家中。

  王为民随油田劳模考察团赴深圳学习,住在蛇口区育才中学附近,看到一个女学生的自行车坏了,要推到很远的修车铺维修。第二天,他在商店买了打气筒、气门芯、螺丝刀等修车工具,赶到了育才中学门口义务修车,不到20天时间,为学校师生修车50多辆。临走时,又把那套修车工具赠给育才中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