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8 13:56:00 作者: 来源:中国广播网 我要评论
从第一部作品获奖开始,从与妻子肖华分手开始,成名后的张艺谋一直沉浮在中国电影的种种话题中,同时也沉浮在情感话题的漩涡中。
与肖华的分手,曾被当成现代陈世美的样板戏,肖华写过的一本追忆两人往事的书《往事悠悠》,一度厚厚地压在他的心头。
与巩俐的恋而不婚,一直是人们猜测的话题,一出郎才女貌的现代爱情故事,最终以伤感的分手结束。
和章子怡的种种传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最终留下“有人说这部片《十面埋伏》是爱的宣言,这位导演一定非常爱这个女主角才会把她拍得那么美”这样的美丽猜想。
与名模王海珍闹剧一般的绯闻,是老谋子情感故事中的唯一例外,这次是他中了别人的“伏”,老谋子无奈地当了一把道具,演一出配角。
名导演与女主角,在娱乐圈中生来就是应该新闻不断,猜想不断,话题不断的。
婚姻-肖华
张艺谋与肖华的爱情始于一起去农村“插队”时,在“插队”三年的时间里,张艺谋为肖华“烧水洗头”、同住一个窑洞建立了纯真的感情。“插队”生涯结束后,肖华与张艺谋分配到了两个不同的厂子里,但两人依然相爱。之后张艺谋以“高龄”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肖华放弃自己求学的机会对其支持,两人领取了结婚证。主演电影《红高粱》而与张艺谋相恋的巩俐改变了他们的婚姻,1987年,肖华同张艺谋平静分手。
爱情-巩俐
张艺谋和巩俐因《红高粱》结缘相爱,两人恋爱长达8年却最终无奈分手。张艺谋和肖华离婚时女儿张末才7岁,和妈妈相依为命的张末对巩俐很有意见,多年后张末在接受采访时公开指责巩俐:“我爸爸妈妈结婚时,爸爸什么都没有,因为有妈妈给他的全力支持,爸爸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爸爸和巩俐在一起的日子,我还小也不太懂他们的事,但也是因为巩俐,才使我的童年少了其他孩子都有的乐趣并多了些沧桑。我至今也不清楚,像巩俐这样的大明星,她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为何要对我这个爸爸唯一的女儿这样仇视,为什么要扼杀我们父女接触的一切机会呢?”
因为张艺谋迟迟不给巩俐一个婚姻的承诺,1995年1月两人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巩俐与香港商人黄和祥发展了感情,之后和张艺谋分手并嫁给了黄和祥。
事业伙伴-章子怡
章子怡成为“谋女郎”拍摄《我的父亲母亲》时,还是中戏大二的学生,一直有一种说法,张艺谋之所以选择章子怡是因为她长得很像巩俐。两人在拍戏期间传出绯闻,曾有媒体拍到两人在日本挽臂购物。
绯闻-王海珍
王海珍原本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模特,但2001年惊爆“与张艺谋发生地下恋情”后,王海珍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红人。对于“张王恋”,媒体曾有过这样的报道:王海珍告诉记者,早前母亲生病,张艺谋足足打来两小时电话进行安慰。更令王海珍陶醉不已的是,两人曾在某机场见到一款手表,当时她只是随口说此表好漂亮,张艺谋随后就送上。这段轰动一时的“张王恋”,后来被认定是恶意炒作。如今王海珍已经结婚生子,成了贤妻良母。
3月12日演员何珺在网上爆料称著名导演张艺谋早已再婚并育有三子,消息一出顿时在娱乐圈引发巨大反响。据网易博客博主长春国贸爆料,一位媒体朋友接到消息人士独家爆料称:张艺谋与首任妻子感情很好,但张在巩俐的勾引下放弃了美满的家庭与妻子离婚,巩俐得手后一直拒绝与张艺谋结婚最终远走美利坚以躲避张艺谋。此事令张艺谋母亲大为光火,以至身为教师的张母在课堂上称巩俐是第三者,人品差。
根据爆料人提供的消息称,当年在拍摄《红高粱》时是巩俐主动接近张艺谋,慢慢勾引他,最后终于成为张艺谋与肖华之间的第三者。这之后巩俐步步紧逼使张艺谋与肖华离婚。离婚以后张艺谋多次跟巩俐提起结婚的事,可是巩俐一直回避结婚大事,最后巩俐远走美国以躲避一直要求结婚的张艺谋。
爆料人自称是无锡某医院眼科医生,而张艺谋母亲正是他上大学时的一位眼科老师。张母曾在课堂上透露她非常喜欢张艺谋的首任妻子肖华,而且张艺谋也很爱她,但由于巩俐的原因张艺谋放弃了深爱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可是离婚以后由于巩俐迟迟不肯与张艺谋结婚,令张母对巩俐非常非常不满,甚至在课堂上爆粗口骂过巩俐。
延伸阅读:从工人到名导 揭秘传奇人物张艺谋与巩俐分手原因
他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他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并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影坛独占一席之地。在经历了《三枪拍案惊奇》和《山楂树之恋》两部颇受争议的影片之后,今年他终于回归正规,新片《金陵十三钗》备受期待,从公布的片花来看颇具历史厚重感,在贝尔的号召力下票房大有可为——他就是张艺谋。
在《三枪拍案惊奇》主题曲《我只是个传说》里,张艺谋“RAP”了一句“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句歌词正好诠释了张艺谋的艺术人生:工人转摄影师、演员转导演,他的每一次转行都颇为成功;从艺术片《红高粱》到大片时代的《英雄》,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他这三个阶段的转型都引领着业内风潮。张艺谋的品牌效应决定了,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会成为焦点。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50年-1964年)
张艺谋原名原名张诒谋,父亲名叫张秉钧,母亲叫张孝友。说起他们的出身,都颇有点门第。张艺谋的父亲张秉钧祖籍陕西临潼相桥镇,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当过军需官,曾经拥有国民党军籍。张孝友当时年方19岁,就读于西安的一所教会学校——玫瑰女中,正梦想着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深造。可是,她的家人不同意,一再施加压力,要她结婚。张孝友被逼无奈,只好说:“谁供得起我上大学,我就嫁给谁。”
经人介绍,张孝友认识了29岁的张秉钧。张秉钧有些新思想、新观念,经济上又过得去,对于张孝友的要求,他是完全支持的。两人结婚后,1950年11月14日,张家迎来了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张艺谋。
从小性格内向
新中国成立后,张秉钧到陕西省农林局下辖的一所学校工作,月薪60多元。张孝友于1955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月工资59.50元。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工资大约只有30元,可以说张家的收入还是过得去的。
张艺谋从小性格内向,他的两个弟弟也很闷。张艺谋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家是只要我妈一回来,话就多了,大家都跟她说话,家里马上特别有气氛。我妈要不回来,就我爸在家,我们弟兄3个谁都不说话,闷着,什么事也不动,全都搁那儿。我妈一回来,就这儿怎么没水了,这儿做饭了,就张罗。我妈那时候很忙,每天还要看病,回来还要管我们四个……一直到我爸去世前,我跟我爸如果是单独谈话,基本都是一问一答式的……”
文革使家庭受到冲击
进入“文革”,这个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开始空前加大,灾难不断地压迫着他们。张秉钧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和张孝友商量起了离婚的事。这完全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他希望通过离婚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环境。尽管父母最终并未离婚,可这件事对于少年时的他打击是巨大的。
张艺谋曾说:我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即使现在,家庭问题平了反,我个人的路走得比较顺了,但仍旧活得很累。有时也想试着松弛一下,但舒展之态几十年久违,怕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回来。因此,我由衷地欣赏和赞美那些生命的舒展和辉煌,并渴望将这一感情在艺术中加以抒发。
坎坷求学路(1964年—1982年)
1964年9月,张诒谋进入西安市第三十中学读初中。
1972年,只有初中文化、刚满21岁的张诒谋就进入陕西咸阳第八棉纺织厂,作为乾县下乡学生分来的,刚开始只是普通的操车工。1974年,张艺谋在咸阳第八棉纺织厂织袜车间工艺室搞宣传,主攻摄影、绘画。厂里的工人陕北口音重,总是把他叫做“壹谋”,还有人不认得那个“诒”字,念成了“治”,他一想之下,干脆把名字中的“诒”改成了“艺”。这一字之改非同小可,他从此竟与艺术真的结缘。
这段时间里张艺谋迷上了摄影。当时张艺谋的工资是每月30.2元,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不少钱,不买衣服,不买自行车,唯独买了一架海鸥牌4A照相机。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他沉醉,工余时间常一个人跑到郊外去拍照片。虽然那时他只能拍一些黑白照片,但通过他的精心构思,每张照片都是那么漂亮。他的摄影作品常常被工人们争相传看,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厂里的宣传科也经常借他去搞搞宣传。
被北影破格录取
在工厂的日子里,张艺谋结识了一位懂艺术的人,那人“文革”前曾考上了电影学院,只因十年动乱未能入学。这位知音告诉他,你的摄影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深造的地步,应该去报考电影学院的摄影系。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其中包括摄影专业。这个消息对张艺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他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准备报名。然而,即将28岁的他远远超过了22岁的报名年龄上限,相当于被判了“死刑”。可执着坚毅的张艺谋不甘放弃,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他别无选择,只有一试,即便失败,也在所不惜。
北京电影学院“第五代”影人于1992年毕业10年聚首时的合影(后排右三为张艺谋)
由于超龄,张艺谋感觉在“西安报名点”报名成功的几率不大。于是,他先精心准备自己的创作影集,而后利用一次出差进京的机会,到电影学院报名。接连两次碰壁都没有打倒张艺谋。在巨大打击面前,他的坚韧性显现出来,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新一轮的争取。最终文化部再次发函,请电影学院立即招收张艺谋。张艺谋被破格录取进入摄影系78班学习。
闻讯后的张艺谋说:“我真是受宠若惊,突然变成一个大学生,这是我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太偶然、太幸运了!”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