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追梦人⑨ 草编火燠大师张奎善的编织人生

2019-05-17 16:21: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海报新闻 作者: 唐梦琳 李乃馨

  他,叫张奎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草编火燠技艺大师。生于黄河口,长于黄河口的他,对黄河口草编有着深厚的感情。四代传承,40年钻研,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秸秆和柳条,一根根细长柔软的柳条在他手里变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尤物。历时十年创作的草编火燠《九龙壁》更是创造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四代传承 与草编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祖辈都是做草编的,到我这已经是草编火燠的第4代传人了。”在张奎善的印象中,父亲几乎每次下地干活回来都会寻摸柳条编个筐子之类的,耳濡目染的他也跟着学会了草编。自幼受父辈熏陶的张奎善酷爱美术和手工制作。孩时的他,常常懵懂的问父亲:“编这个有用吗?”父亲却严肃地告诉他:“饿不死的永远是手艺人,这家传的手艺你可不能丢啊!”

  就这样,在父亲的引领下,张奎善开始了他的草编火燠之路。父亲编织的大多是草篓草筐类的实用工具,而张奎善则更偏爱立体欣赏类的手工艺品。8岁那年,张奎善自己动手运用火燠技艺编制了立体鸟笼、镂空鹰等,被送到省里参展,获得了山东省幼儿教具展一等奖和二等奖。“当时发下来的口风琴和钢笔作为奖品,现在看可能不算什么,在我那个年代是特别珍贵的。”这次获奖对张奎善的触动很大,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草编工艺品经济价值不高没有发展前途,不少人决定外出打工,放弃了这门手艺。而张奎善却潜心钻研草编火燠技艺,从未放弃。年轻时的他,每天在东城卖小吃,来回往返40多公里丝毫不觉疲惫,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秸秆、柳条开始自己的创作,4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上百次失败 百余道工序 历时10年创作《九龙壁》

  “为了迎接奥运会,我做了第一个火燠大型作品《九龙壁》,是以北京故宫九龙壁为原型创作的。”张奎善回忆道,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去北京故宫参观,琉璃的九龙壁的大气恢宏,精美壮观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他问父亲:“我们可以用草编做个一模一样的吗?”父亲虽然觉得无法实现,但还是笑着鼓励他“有难度,但你可以尝试一下。”

  创作九龙壁的想法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终于,他开始着手创作。“在这期间失败了上百次,你要想做的逼真,龙的骨骼、神态你得一一模仿出来。琉璃的九龙壁可以烧制模型,草编火燠就得自己动手一点点来了。”张奎善介绍, 草编火燠《九龙壁》是他十多年来呕心沥血才制成的精品,每条飞龙均有5000-6000个鳞片,以高粱苗、高粱杆、玉米皮等为原料,运用传统火燠技艺,选用自种优质红高梁秸杆为主要原材料,历经构思、扎胚、剪、削、煮、烤、染、串、粘等百余道工序,大气磅礴,艺术效果几可与原作乱真。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难题,光龙的眼睛我就试了上百种,更别提染色了,秸秆外面有一层油,光滑却极难上色。这件作品我用十多年来创作,为了搭配九龙,我还自己原创了九凤。”这两件纯手工创作的艺术作品均长10米有余,高3米,其九凤为原创作品,无先例可借鉴,享有知识产权,故尤为珍贵。

  2016年1月,作品火燠九龙壁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同年4月份,该作品参展了中国十三届民间艺术山花奖,各评审专家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多家电台、报纸等媒体纷纷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随着参展的次数越来越多,张奎善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作品也得到更多人的喜爱。2010年左右,张奎善成立了垦利东方草编传统艺术有限公司,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积极参与有益的创业培训活动,手把手培训教学草编工艺,带动农民共同增收致富,至今已培训农民、残疾人及下岗工人两万余人。同时,他还注重传统文化从孩子抓起,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口草编技艺进校园活动,将非遗传统文化根植到学生心中,加强学生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做好企业带动周边的人致富。”将手艺传承,并且让通过这门手艺带领更多人致富,是张奎善的梦想,也是一直在为之奋斗的事业。(文/唐梦琳 视频/李乃馨)

初审编辑:向玲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