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的心人——孙在中

2012-05-08 08:27:00    作者:吴吉新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困难群众的心人——孙在中
[提要]困难群众的心人——孙在中

   大众网东营5月8日讯   在义和镇一提起孙在中,广大干部群众直竖大拇指,都亲切称他为“革命的老黄牛”、“困难群众的贴心人”。该同志自2003年从事民政、残联工作以来,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民政工作“调压减震”的作用,认真解决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困难群众、残疾群众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难题,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同志先后被评为河口区第六届“劳动模范”、“全省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先进个人”、“东营市十佳民政办主任”等荣誉称号,义和镇敬老院也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模范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山东省一级敬老院”等荣誉称号。
  一、完善民政网络,健全工作机制,时刻将群众冷暖记在心间
  乡镇民政工作事多、事杂,孙在中以对党委、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普遍好评。
  一是完善了民政低保评议小组。低保对象通过个人申请,上报村委,经村委低保评议小组审核评议后,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上报乡民政所,逐级审定。二是各村设定一名民政助理员,另一方面对村上遭受自然灾害及因突发事件致使贫困现象等情况及时能向镇民政办反馈信息,使救灾救济及时准确到位。三是聘请乡人大代表组成民政监督小组。近几年义和镇共发放救济款163万元,发放衣物500多套,在以孙在中为首的全镇民政办工作人员细心、准确的摸清底子的情况下,在人大代表的监督下,救济款物发放工作顺利开展,做到了干部一身清,对象无怨言。四是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疾苦,做到事必亲临。民政工作事关重大,但又是特别细的活,孙在中同志为了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不怕条件差,无论寒冬还是三暑,只要有事无论早晚,骑着摩托车就下村入户,了解群众的困难和吃穿等方面的难处。遇有灾情时,更是不分昼夜不分睛雨,一心为群众。特别是下大雨的天气,孙在中同志就担心的睡不着觉,担心农户家的房子是否会漏雨,水大了谁家的房子会不会进水等一系列的问题。义和镇有46个村,7000多户居民,困难户要有七、八百户,孙在中同志去过的户不只这七八百户,有的还不只一次。近年来,由于“阳光190”救助中心的成立,为做好求助户的调查,更是户户到,家家访,严格按照程序,真正将党和政府关怀送到了困难群众的心中,使他们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五是强化服务,认真做好上下协调工作。民政工作事多、事杂、难办,常常是出力不讨好。孙在中同志能够积极协调工作,任劳任怨,保证了民政办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一方面,主动积极配合领导做好与上级机关、相关部门和区民政部门的联系沟通,一丝不苟地做好服务工作,对工作进行细致安排,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及时到位。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区局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确保各种信息畅通,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二、加强敬老院建设,为全镇五保老人营造温馨家园
  敬老院建设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民政工作的一个对外窗口。在镇党委、政府和市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义和镇敬老院于2003年投资26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内有医务室、康复室、洗浴室、阅览室、娱乐室、健身房、休闲广场、门球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宿舍设有夫妻间、双人间、多人间,共设计床位100余张;统一配备了彩电、风扇、热水器、衣橱、床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麻将桌、棋牌桌、健身器材、休闲设施等服务设施。在硬件设施不断配套的基础上,孙在中积极探索敬老院管理的新模式,在搞好五保供养的同时,拓宽为民服务领域,实施了城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开展了集养老、生活、保健、娱乐于一体的老年人自费代养服务。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单一五保人员扩展到了整个辖区群众,使敬老院由单纯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机构转变为了普惠型福利机构。
  为提高敬老院服务水平,孙在中推行了“六制”规范化管理模式,即院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服务承诺制、工作规范制、目标考核制、工资绩效制,将敬老院各项工作,大到重病院民的日常护理,小到一扇窗户的管护全部纳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按规范办事,以劳定酬,调动起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敬老院建成农村中最好的房子,打造成最温馨、最舒适的家园,让每位院民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孙在中对敬老院建设工作的奋斗目标。为了让每一位院民在园内感受到家的温暖,孙在中坚持在敬老院环境布局上努力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既注重环境色彩的搭配,更注重园落的美化、绿化,坚持做到园内绿化与室内绿化一起抓,让院民生活在绿色的环境里,即有宜于健康又能使大家修身养性,提高生活的质量。
  截止目前,敬老院已入住五保供养人员68人,累计救助城镇流浪乞讨人员20余人次;代养老年人9人次。
  三、热心残疾人事业,让广大残疾人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自担任残联理事长以来,孙在中把残疾人工作由过去的一般性慈善、福利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积极创造有利于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和改善生活状况的环境,残疾人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维护,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一是加大残疾人就业培训力度,努力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为全面掌握残疾人实际情况,孙在中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档案,对全镇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根据本人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近年来,全镇共培训残疾人135人,安排残疾人就业65名。二是大力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增强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为19名白内障患者争取了免费复明手术,为6名低视力配上助视器,为7名聋人配上助听器,使14名肢残人、聋儿、脑瘫儿、智残儿得到训练和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轮椅35辆。通过康复治疗和训练使一部分残疾人改善了功能,增强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是狠抓残疾人扶贫工作,改善残疾人生活现状。在市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贴息贷款和创业资金扶持工作,并动员机关干部开展了与残疾人结对帮扶工作。近年来,全镇共为残疾人协调贷款23万元、扶持创业资金2.3万元,为68户残疾人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修建、维修房屋420平方米。四是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近三年,全镇共有12名城镇特困残疾人先后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累计发放保障金3.8万元,有29名孤寡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有168人得到民政部门临时救济,18人得到定期救济,累计发放救济金达16万元。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现况。六是建立残疾人托养中心,积极开展残疾人托养工作。2006年,在市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义和镇投资60万元建立了集残疾人生活、学习、康复、训练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托养中心。目前,已有20名智障残病儿童在托养中心快乐地生活、学习,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这就是孙在中同志,一位普通的中共党员,一位平凡的乡镇干部,可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远不止这些,他的闪光之处正在于把个人的有限生命融入到自己热爱的民政事业、残疾人事业,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党的事业中体现人生价值。(吴吉新)

曹守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