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创新基金代销 或意在产品通道

2013-07-02 10:51:00    作者:夏心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外资银行 代销基金 基金行业 代销 基金产品
[提要]上周三拿到首批代销基金牌照的8家外资银行近日忙开了:产品上线、人员待命,其中多家银行已经快速敲定了首批战略合作的基金公司名单。为了吸引市场,不少外资银行已打造网上基金平台,如汇丰中国将推出一站式的基金信息服务“基金搜寻易”。

  夏心愉

  上周三拿到首批代销基金牌照的8家外资银行近日忙开了:产品上线、人员待命,其中多家银行已经快速敲定了首批战略合作的基金公司名单。动作最快的东亚中国已于昨日宣布其代销业务正式启动。

  与中资银行相比,网点稀缺、客户盘子小,又恰逢市况惨淡,外资银行靠什么进行市场竞争,吸引各大基金公司洽谈和战略合作这项“代销”业务?“方案定制”、“市场细分”是《第一财经日报》从多家外资银行获得的关键词。

  也有一些外资银行在公开场合提到了“与基金公司共同创新产品”这层意思,以便为银行自身的高端理财客户的资产配置提供定制方案。

  所谓“共同创新产品”,对个别外资银行来说,“与其说它们想做基金公司的‘代销渠道’,不如说想主导基金公司设计产品,让基金公司成为它们的‘产品通道’。”某外资大行相关业务管理层人士一语道破天机。

  不同的审批

  前述管理层人士告诉本报,对于符合部分客户口味的一些投行性质理财产品,尤其是一些加杠杆的产品,“比如要投高息债券某个指数、一些票据类产品”,之前需要报备银监部门。

  虽然该人士也感受到,为了鼓励银行开发创新产品、改变息差依赖的赢利模式,银监部门近年来已经简化了对银行新产品的审批程序,但实际操作起来,他仍感觉流程较长,有些产品还是不能做。

  “但基金公司要做这些产品,只要风险可控,审批会相对简单。”不同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的报批通过的是证监系统。他表示:“拿到代销基金牌照后,透过基金专户去创新产品,外资银行能做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多,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需求。”

  事实上,无论对哪一种系统的监管层而言,加速创新和风险控制之间始终有一种张力,平衡中寻求的是被监管行业良性发展的路径。因此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透过基金公司实现产品创新这一情节轻微的“监管套利”,是否外资银行试图尝试高风险产品?

  前述管理层人士认为并非如此。他表示,银行的初衷是想服务好专户的需求,以此细分市场。“有时候产品设计出复杂的结构,恰恰是为了使产品收益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他同时强调,外资银行可能据其对自己客户的了解“指引”基金公司共同开发产品,并不代表会取代基金公司的全部产品开发职能。

  个别外资银行的这一冲动也符合基金公司的发展需求。本报从某熟悉基金行业的分析人士处获悉,近年来,手握重金的投资者对于投资产品越来越挑剔,基金公司也越来越愿意迎合客户需求,进行专户定制、专户定价。

  “外资银行客户量虽然不大,但都集中于高端人群,这本身就符合基金公司‘专户定制’的路数。”他说。

  首批战略合作伙伴敲定

  不过,大多数获牌外资银行甘于其“代销渠道”的角色,并正为了这一争取了多年的业务资格而积极筹备。东亚中国、星展中国等银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强调了其在制度、系统、流程、人员培训上的反复打磨,多家外资银行更是从两年前就开始为代销基金培养专业投顾团队。

  此外,为了吸引市场,不少外资银行已打造网上基金平台,如汇丰中国将推出一站式的基金信息服务“基金搜寻易”。

  为了尽快开展业务,多家外资银行已经快速推进了与基金公司的战略合作。昨日,东亚中国的基金代销业务正式启动,首批签约6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华安基金[微博]、国投瑞银、汇添富、海富通、长盛基金[微博]和信诚基金。此外,汇丰中国也确定其首批基金公司合作伙伴为汇丰晋信,花旗中国首期将与景顺长城和泰达宏利展开合作。

  不少外资银行表示,下半年还将与更多基金公司接洽,将大幅拓展合作伙伴。

  对于怎样的基金公司符合外资银行的评价标准,有分析人士表示,已与外资大行签约的首批基金公司有着风控严格、资产管理规模适中的特点,近年来投资业绩也保持在一定的水准。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股东方的牵线搭桥,也是合资基金公司获得首选的重要原因。

  首批8家获得基金代销资格的外资银行为汇丰中国、花旗中国、东亚中国、恒生中国、大华中国、星展中国、渣打中国与南洋商业银行中国。

王真真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