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5 09:36:00 来源:浙商网 我要评论
银行理财产品就像一辆巴士,你总是会有各种理由嫌弃它,比如嫌它收益低,嫌它流动性差,也会嫌它5万元的门槛高。但实际上,这辆公交每天都是爆满,有时候甚至想抢个位置都难。
对于传统类储蓄的银行理财产品,我们已经无需赘言,不过,今年市场上或许将出现大量净值类产品,和过去的产品完全不同,投资者需要提前做好功课,以迎接这类产品的到来。
不瞎说,用数据说话。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157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523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17.98万亿元;第二季度共有166家商业银行发行17773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20.51万亿元;第三季度共有171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9398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25.45万亿元;第四季度共有302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0776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28.44万亿元。一年下来,总数量达到73184款,规模约92.38亿元。
银行理财产品安全
看看,这一年下来,大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是一阵高过一阵。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基于安全和超过定期存款的收益两个原因。就好比这辆巴士每天都会准时发车,你只要在车站等候就能上车,虽然有时候也要挤一挤,但总是会带你到终点站。
由于有银行的信用作背书,银行理财产品(除结构性产品外)的风险可控,出现亏本的可能性非常低。总体来说,过去一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相当不错的。无论在何时,基本都能买到5%以上的产品。在部分时间,比如每个季度末,你还可以去抢一下超过7%的产品。7%是什么概念?目前,1年期贷款的利率也只有5.6%,哪怕信用贷款上浮20%,也只有6.72%,也就是说,你贷款买了银行理财产品,付了利息还有的赚。当然,如果你想以投资的理由去贷款,银行会对你说“No”。
对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都已经清楚地了解运作模式了,但这一切可能在2015年发生改变。因为净值类产品可能将大幅度增长,将占据部分江山。所谓净值类产品,就是和基金一样,每天公布收益,从而确定收益,和过去“类存款”的方式有极大的区别。
收益不确定了:无论你做任何投资,首先要知道你在玩什么,或者说知道规则。就好比你玩麻将,也要知道麻将的规则一样。净值类理财产品与类固定收益产品有相当大的差别。
保守型投资者首选
目前类固定收益产品都有预期收益,不管是5%也好还是6%也好,起码你能知道这款产品可能的收益。但是净值类产品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净值类产品每天都要公布该产品的净值,比如1.2元、0.8元等等,每天都不同。这就意味着你的收益每天都在变化,所以无法用单纯的年化收益率来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对习惯了购买传统理财产品的人来说,净值类产品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开放日即可申购和赎回:类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都有投资期限,比如30天、60天、180天等等,在此期间,投资者无法赎回投资金额。但净值类产品一般都有开放期,比如说“中国工商银行行业优选型理财产品(信息技术行业)”,每周第一个工作日为开放日,在开放日投资者可以申购或者赎回产品,这就意味着投资者不用再苦苦等着理财产品到期,增加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这对流动性有较高要求的投资者来说是好事一件。
产品门槛降低至1万元:根据要求,净值型产品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投资门槛下降至1万元。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通常为5万元,这让屌丝只能看看。而下降到1万元之后,门槛降低了不少。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来说,对于银行有一种天生的信赖感,在他们眼中,银行理财产品的信用保障要比其他产品高得多。降低门槛后,对于手头资金有限的投资者,是开启银行理财的一个起点。
判断风险要看方向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由于风险较低,也有预期收益率“刚性兑付”的不成文的保障。人们很少去关注产品的风险程度。但净值类产品则大大不同,比如一家银行两款产品,净值分别为1.4367元和,0.6921元,也就是说有可能会亏损。那么要了解产品的风险,就必须了解投资方向。通常来说,投资存款、债券、银行约定存款等方向的产品风险较低,而投资股市、基金等产品的风险较高。
赎回要收费:类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一般都已经去掉了托管费、管理费、销售费等,是最终收益。比如1款1年期5%的产品,10万元的收益就是5000元。但净值类产品则和基金类似,在收取之前三种费用的基础上,还需要收取赎回费用。比如目前市面上的一款产品,1年内赎回的费用为0.5%,1年到2年之间为0.25%,超过2年则不收费。所以投资者在计算收益的时候一定要把赎回的费用算进去。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