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2 10:4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一把雕刻刀、一颗核桃,韩志耀专心于创作,全然没有感觉到记者来访。60岁的他戴着老花镜,手拿雕刻刀在核桃上雕刻装饰,厚薄有度,刚柔相济,精致的《核舟记》图案慢慢显现。
韩志耀是大连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他的话讲,外公把技艺传给了母亲,母亲又把技艺传给了他。能够考证的传承历史,起码有100多年。
“历史上的桃核是风雅之物,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可传到外公那一辈儿,一些精湛的技艺已经失传。”韩志耀说,桃核雕属于民间艺术中的杂项,是雕刻艺术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境内干这一行的也就二三十人,能雕刻出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
《核舟记》是韩志耀继明代核雕名家王叔远的桃核微雕“核舟记”失传近500年之后的一个奇作。历史记载中王叔远的《核舟记》中有8扇窗,而韩志耀将其拓展为24扇窗,而且每扇窗都是镂空的。凭借此作品,韩志耀在2001年夺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随后,韩志耀又创作出作品《扬帆》,小舟上有24扇窗、21人,更有趣的是,打开窗户还能看到雕刻的人物,技艺精湛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世间万物,经受疼痛才能有所收获的,必将得到加倍的珍惜。”韩志耀对自己核雕刻作品的评价如是说。由于长时间的拿雕刻刀,韩志耀的右手食指关节变得粗大变形,他说这是爱上这门手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能把一颗颗看似无用的桃核,刻进国家级“非遗”,仅仅还原和传承显然是不够的。在韩志耀看来,像皮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是陈列式保护,而核雕则需要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提升。
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是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和主要场景进行二度创作,在69只桃核上精雕细刻出100多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为创作这一作品,耗时3年,仅桃核就用掉了2000多只。凭这一作品,2013年12月,他再度夺得“山花奖”。
2010年,韩志耀带着《核舟记》、和《扬帆》等作品出席了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韩志耀的核雕技艺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此外,韩志耀的作品也曾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但现在若是有核雕收藏家、爱好者上门求购,均会被他婉拒。“除非是只做纯粹收藏的博物馆,我才会考虑出售。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创作一些作品。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
“核雕艺术迫切需要传承。”韩志耀感叹,“现在我的儿女正在学习这项技术,如果有年轻人上门学艺,我也会毫无保留教授,希望这项技艺能走向世界。”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