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30 17:46:00 来源:东营日报 我要评论
记忆中的乡村
开篇的话
吕剧、舞龙、草编、织布……东营是一个多种文化融合交汇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为东营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记忆中的乡村”系列报道,以期让当代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
非遗文化进校园接力艺术传承。图为杜瑞杰在为学生们指导吕剧学习。牛庄镇政府提供
李云太和高俊梅正在表演枣木杠子乱弹。记者刘冬辉报道
曹文忠和他的剪纸。 记者 刘冬辉 报道 阅读提示
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时间冲刷了历史的河床,变迁了时代的河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却如蚌中珍珠,历经无数的磨难,以一种血脉相通的关系存活到现代。如今,被开采的“珍珠”,人们已经见识了它们的美丽,当然,还有太多的非遗“珍珠”遗留在古老的历史“蚌壳”中。
非遗,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日前,记者走进我市多个乡村,走近多位非遗第一传承人和他们擅长的民间艺术,近距离接触了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瑰宝。
时间与非遗的美丽
传统的经典离不开时间的塑造。时间在传承人身上刻下烙印,多则一辈子,少则人生最好的三十年。一项艺术从昨天走到今天,人们倾尽心血。工艺的繁琐、表演的基本功、文化的悄然渗入——触摸非遗,首要的是尊重时间,尊重每一项非遗。
杜瑞杰是我市吕剧这一传统剧种的第五代传承人。“吕剧是咱山东的传统剧种。”5月8日,记者在东营区牛庄镇见到了六十多岁的杜瑞杰。因长期拉坠琴,杜瑞杰的手布满老茧,大拇指和四指之间分距明显。8岁跟随父亲杜培民学艺,16岁登台演出,教了上百个徒弟,杜瑞杰接过了吕剧传承的责任,也付出了辛劳。“吕剧就是说老百姓的事儿,有幽默的道白,能用方言土语,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作为吕剧的发源地,牛庄的群众对吕剧情有独钟。农闲时候,杜瑞杰在大杜村一吆喝,村民们就纷纷响应,“这个来一段,那个来一段,都唱不过瘾。”杜瑞杰一边讲述,一边穿插表演吕剧选段,仅是信口拈来的唱段便能让人听得入神。
“不管是作画、书法还是剪纸,都需要静心。”在牛庄镇曹家村,剪纸大师曹文忠在自家小院里静静创作。翻看曹文忠的简介,不禁惊叹:没有拜师学艺,自学成才,三十年如一日;中国剪纸艺术馆艺术研究员,作品屡屡获奖,甚至多次漂洋过海,参加国际艺术交流,被国外友人收藏。“小时候,村里结婚、盖新房都用剪纸来装饰屋子,我看老人们剪得那么好也开始自己摸剪子学。”而这剪子一摸就是三十年。大鹏、小猴子、公鸡惟妙惟肖,云朵的线条自然流畅,四美图神态逼真……精彩的背后可能包含着上万剪的劳作。
更让人佩服的是,许多传承人不仅选择了继承,更穷其智慧对传统经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革新。剧本再创作,演唱节奏的变更,剪纸吸收国画的形式,理论书籍的撰写,像这样老树开新花的例子在非遗中不胜枚举。
申报与非遗的保护
“在‘非遗’这个词汇出现之前,我们将这些艺术文化称作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市艺术馆副馆长商昌峰向记者介绍说,我国从2005年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2006年全国非遗普查开始,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也从那一年正式展开。
截至目前,我市基本建立起了四级名录体系,包括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8项、市级名录30项、县区级名录53项。“像我市的吕剧、短穗花鼓等重点项目获得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商昌峰说,我市国家级、省级名录项目已经累计使用国家保护经费190万元,省保护经费50万元;市、县区也投入了1200余万元来保护非遗。非遗申报采取的是逐级申报,举例来说,只有先成为市级非遗才能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不光是程序的事儿,它必须具有重大的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甚至是经济价值的传承影响力。”
事实上,在2009年全国非遗普查结束时,我市统计出包括传统戏剧、传统游艺体育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在内的十多个大类共5000多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有1500多项建立了保存档案。“感觉有点儿价值的我们都在努力挖掘。国家、省都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保护经费,但是市里还没有将这一块列支。”商昌峰说,保护经费主要用于传习所或传承基地的建设、档案整理、道具器材、传承人员的生活补助等开销。“没有经费支持,传承、申报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更谈不上发展。”另外,我市也缺少专门的保护机构,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明显不足,如非遗保护中心在不少地市已经建立起来,而我市主要依托艺术馆、文化馆(站)等机构开展工作,人财物力还显薄弱。
传承与非遗的生存
谈到非遗的生存,商昌峰认为:“对于生产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利津水煎包、广饶齐笔、黑陶、黄河口草编等,它们面临的是经营方面的问题,制定优惠的政策可以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对于大多数非遗项目来说,更大的问题是传承,年轻人不感兴趣,传承就难以维系。”
的确,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令人担忧。利津县利津街道大北街村的“虎斗牛”是一项在当地流传近四百年的传统舞蹈。这种舞蹈可贵在它没有规定的动作,表演往往需要虎、猴、牛、牧童的扮演者们现场发挥。“一场演出就得四十来分钟,很费体力,一般都是中壮年的人来表演,我们上了年纪就演不动了。”第五代传承人左宗贵说。杜瑞杰更是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人首先得感兴趣,只有让吕剧热起来,传承才好进行。”广饶县大王镇王西村的李云太老人今年80岁,是我市“枣木杠子乱弹”的第四代传承人。“我们8个人,最小的也都50岁了。”没有成书的曲谱,传习所利用率低,喜欢唱的就在李云太老人的家里唱一唱——这一省级非遗的未来能走多远,还有多少传统艺术在渐渐远去?
“我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参与扶持。另外,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经常让优秀项目传承人深入到校园中,这是解决传承问题的重要举措。”商昌峰说。可喜的是,吕剧、短穗花鼓、剪纸等传统艺术在我市校园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项目还培养并向省、国家输送出好苗子。
也许这是每一个非遗必经的“瓶颈”阶段:既像年迈老者,步履蹒跚;又像襁褓中的婴儿,等待生长。重则兴,随则毁,艺术的瑰宝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怀,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