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是争创文明城的主角

2015-03-02 16:56:00    作者:   来源:黄三角早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市民;争创文明城;主角
[提要]东营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喜讯一经传出,全城轰动。回首东营文明城创建之路,每一位市民都是参与者,都曾无怨无悔地付出,同时也因创城而受益,可以说,东营的每位市民都是创城的主角。

 
  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期间,志愿者为国外参赛运动员服务。(资料片)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东营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喜讯一经传出,全城轰动。回首东营文明城创建之路,每一位市民都是参与者,都曾无怨无悔地付出,同时也因创城而受益,可以说,东营的每位市民都是创城的主角。
10万志愿者融入城市荣光
  “常用的文明用语有哪些?”志愿者发问后,一群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围上来抢答。这样的问答互动游戏伴随着2014年社区文化汇活动在20多个社区进行。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社区活动中,300多名志愿者的默默付出让居民伸出大拇指。像这样在居民家门口举办的志愿活动还有很多。为了发挥志愿服务的感召作用,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东营市以社区、公共场所为主阵地,以项目化为手段,策划推出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使志愿团队更规范,东营市志愿者总会、东营市文明办为志愿者办理统一了“志愿者证”。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第一批3195个志愿者证已经办理完毕并发放到志愿者手中,“‘志愿者证’作为东营市志愿者的身份证明,将用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用,它的出现让志愿服务变得更加统一和规范。”截至目前,东营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12399人,各类社会志愿组织788余支,2014年完成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次。活动覆盖助老护幼、文明引导、环境清洁、文化服务等多个领域。在扶危、济困、助学、敬老等公益活动现场,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不仅如此,东营市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了一大批如“阳光木屋”、“微笑驿站”、“一米阳光”、“海蓬”、东营义工、油城义工等品牌项目和团队。通过各志愿团队的辛勤付出,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常态。此外。不少中小学生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为志愿服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城市变靓,文明深入人心
  漫步在东营街头,人们会不经意地发现,东营的市容变干净了,公共秩序变得井井有条了,市民也更加文明了,这一切,都说明了这座城市在改变,文明正在深入人心。
  “城市更漂亮了,我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不少。”家住安泰北区的居民赵女士说。创城期间,东营市城市管理局集中解决了市民关心的鲁班公寓、黄河工贸园、东城商贸城、安兴内街、东一路两侧等区域的市容环境脏乱差问题。清理各类垃圾13000余方,拆除违章建设面积2800平方米,清理店外经营3120余家,清理规范流动摊点840个、清理乱摆乱放桌椅、烧烤炉等杂物350宗。通过网格市容环境清理,有效地维护了东城区域市容卫生的总体质量。同时,设立胶州路、府前街、胜利大街、东三路、淮河路、沂河路五条“严管示范街”,完成3处便民早夜市建设工程。
  此外,引导市民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扎根于市民心中,“我们专门给孩子们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同时通过制作卡片、张贴标语的方式,让孩子们眼到之处就能看到文明的提醒。”东营市实验学校张老师告诉记者。“现在闯红灯的少了,排队上车、礼让乘车这些文明现象也逐渐多起来了。通过创城,我们市民的素质有了提高。”东营市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创城,不但让城市变靓了,也让我们的市民变得更加文明了。

一群好人带动一城新风
  他们为了公共利益不惜让渡自己的时间、精力与财力;他们扶贫济弱,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帮助孤寡老幼;他们为社区善治出谋划策,激发社区活力;他们崇尚低碳节能的生活,身体力行……他们都是咱东营的好人。东营市牢牢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头兵”的基本定位,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好人倍出的道德高地。
  2014年12月,东营市文明办联合《黄三角早报》启动首届“东营社区榜样”评选。通过第一轮的媒体推荐、群众推荐或自荐,63位候选人的感人事迹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经过第二轮的筛选,20位候选人脱颖而出,他们的感人事迹带给了大家心灵上的震撼。最终,通过第三轮近万人的群众投票评出了10位“社区榜样”。而像这样的活动,东营还有很多。
  通过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凡人善举”等评选表彰活动,2014年东营市评选出道德模范25名、“最美人物”11名,8人获“山东好人之星”,15人当选“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工人”吴吉林、身残不忘助人“全国自强模范”高伯良、“捐献熊猫血团队”发起人牛联中、坚守荒原19载油田女工薛梅等成为城市的文明符号。并以这些模范人物为原型,推出了《奋飞》、《守望》等一批微电影、视频公益广告、文学作品。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