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王丽臻 陈忠强 东营报道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彩墙,东营兆和幼儿园的院子里已有了动静——操场上,几个孩子蹲在沙池边堆城堡,手里的小铲子碰出清脆的声响;编程教室里,老师正和孩子们趴在地上摆弄指令卡,“小火车”模型突然按路线开动时,一阵欢呼惊起了树梢的麻雀……这是一所民办幼儿园的寻常清晨,一所用专业与热爱为孩子们筑起的成长乐园。
播一粒春天的种子
东营兆和幼儿园,坐落于东营商贸园内,创建于2019年,是一所注重全科启蒙教育的民办幼儿园。
十年前的东营幼教市场,民办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家长对优质幼教的需求像春潮般涌来。2019年,踩着民办幼教发展的尾浪,兆和也正式扎根东营,锚定东营区千佛山路20号“安家”,开启了育人之路。那年夏天,初建的兆和就像一株不起眼的幼苗,在一众同行中默默扎根——5600平方米的园所里,几个班级框架刚搭起雏形,首批入园的孩子们带着怯生生的好奇,在崭新却略显空旷的教室里探索着这个“新家”。
副园长王爱荣记得,那时园内只有三个班,为了让家长放心,她每天站在园门口,把“每个班至少‘两教一保’”“食材当天采购”的承诺重复几十遍。那时园里的老师自发在后厨支起锅灶,挽着袖子当起“外卖员”,炒龙虾、做面点,把热乎饭送到家长手中,幼儿园成了当时周边有名的“外送小饭桌”。“不为赚钱,就想让老师们手里有份踏实收入,让家长知道我们还在。”一份份外送的餐食,也成了特殊时期里,幼儿园与世界连接的暖乎乎的线。
复园后,孩子们的笑声重新填满了院子。即便日常从不刻意宣传,“兆和”的名气也在家长们的口口相传中逐渐响亮。
有家长前来咨询时,会犹豫地问:“你们民办园,能比公立的好在哪儿?”王爱荣从不急着辩解,只是把他们领到食堂、宿舍——在这些地方,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变得可感可触:托班的十余个孩子身边,始终有4位教职工细心照护;吃饭时,老师会蹲下身留意哪个宝宝没胃口,悄悄换上一碗清淡的粥;午睡后,保育员会记得谁怕热、谁要盖厚被子,逐个帮孩子们掖好被角。
小班化,让每个孩子的需求都能被及时回应。在这里,“被看见”是每个孩子的日常。
让教育长出新根系
2024年春天,窦秀梅的到来,给兆和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这位有着“幼教高级”“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等数个头衔的园长,却总爱说自己只是一个“播种人”。她带来的第一颗“种子”,是一楼那间耗资十几万的编程教室。
教室里,当地面大屏亮起时,孩子们举着图形指令板,指挥着可丁机器人“走”出彩虹线,失败了就歪着头重新排列,没人急着求助。孩子们在“试错——调整”里慢慢懂得:摔倒了,再爬起来就好。今年,这群刚接触编程不足一年的孩子们,从园级比赛一路闯进上海国赛,捧回奖杯时,脸上的骄傲比奖杯更亮眼。
要让类似的优质课程在园所扎根,离不开专业的课程筛选。为此,兆和幼儿园的管理团队奔波全国各地听课、试课,反复考量,只为给孩子们引进最优质的课程。
选定课程后,要引入园内,自然也少不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时,往往是园长说一句“孩子们需要”,投资人就拍板投了。编程教具要更新,哪怕成本倒挂也及时补齐;无人机课程缺设备,立刻采购到位;新到的绘本从低幼读物到科普书籍,满满当当摆满书架,孩子们随时能取阅……这份不计成本的“舍得”,不是任性挥霍,而是兆和相信,投入在教育上的每一分、每一厘,都能为孩子们带来实打实的改变。
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慢慢地,更多的“种子”在园里扎根,兆和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也日益丰富。情商课上,孩子们围坐成圈分享情绪绘本,在角色扮演中感知情绪变化;全脑开发课上,左右小手配合协作,在操作板上锻炼思维转换;食育课上,孩子们捏面团、酿果醋,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社会实践中,“小报童”们挥着报纸走街串巷……这些扎根生活的课程,像新的根系,持续滋养着孩子们向上生长。
在寒冬中执着坚守
今年,兆和幼儿园内从高峰期的260多人锐减到160余人,公办园在硬件设施、师资配置上的优势扩张也带来了竞争压力。双重压力之下,不少民办园选择收缩规模、削减课程投入,或是在成本与质量间艰难权衡,而兆和幼儿园却始终坚持“把最好的东西给予儿童”,在浪潮中稳稳守住了教育的初心。
在严峻形势下,兆和决定“向下扎根”——计划未来三至五年内,努力开拓0-3岁托育市场,把收托年龄往下降。但这也意味着要投入更多:要改造适合小月龄宝宝的软包环境,要招募、培训懂育婴的老师,更要研发符合婴儿发展规律的课程。即便投入颇巨,兆和仍做好了“打长久战”的艰难准备。支撑这份坚持的,是团队中每一位老师的坚守,也是投资人从未动摇的初心。夕阳西下,兆和的院子里又飘起饭菜香。孩子们排着队洗手,嘴里哼着今天学的儿歌,脚步轻快。这所幼儿园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幼教最本真的模样:用专业打底,用爱浇灌,坚守教育的初心。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