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5 17:29:00 来源:大众网东营频道 我要评论
从井口套管上,打开阀门很快就能将气灌满运走
工人们将私接的管线挖出来
上集市宣传安相关知识
大众网东营3月25日讯 (记者 向玲 王青青)近日,有媒体报道东营利津县城附近,有村民用塑料袋灌装天然气带回家,记者了解到,袋内所装气体为“伴生气”,一旦发生泄漏,遇到电器打火或重新点火,很容易引起火火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塑料袋装天然气 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25日,记者从当地采油单位了解到,经过采油单位和公关机关的联合排查,报道中村民用6米长的塑料袋灌装“天然气”带回家的事情发生于利津油区东北部一口偏远的长停井。
据采油单位工作人员介绍,村民灌装的并不是完全意义的天然气,而是采油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气。原油伴生气分原油中淅出的气和套管中出的气,居民们灌装的是套管内产生的气体,这些气往往可以通过管道和原油一起运输到中转站,用来加热原油的温度以增加流动性。
私自灌装伴生气,除了给油田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外,更多的是隐藏的安全隐患。“塑料袋容易被刮破、划破,在气体泄漏时不容易发现,遇有火源或物体摩擦产生火星时容易迅速燃烧,发生火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民在使用灌装气时,有的把灌装气桶包放在屋内,在气体泄漏时容易引起人员中毒或窒息现象的发生;如果在密闭空间使用灌装气,在气体泄漏时容易引起爆炸事件的发生。
井口盗气遭遇执法难
记者从油地综治部门了解到,私自灌装天然气属于盗气行为,近年来,油地综治部门、公安机关针对打孔盗油、盗气等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油区治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由于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够,井口盗气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井口盗气涉案金额小、涉案价值计量难,因此井口盗气很难构成刑事案件,公安机关主要以行政拘留、警告、罚款为主。当地公安机关每年都会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打击治理井口盗气等违法行为。
记者了解到,对非法私拉乱接油气,油区也都有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定期排查、治理机制,同时也经常采取发放、张贴宣传单,宣传车进村等形式宣传《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让油区的群众明白私拉乱接油气的危害,另外要求基层负责平时的排查卡除工作,对卡除困难的联合采油矿统一组织相关单位集中进行卡除或联合地方有关单位和公安机关一起进行专项治理。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