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广饶教师开启38年日记旅程 43本日记堪比历史书

2015-06-09 08:25:00    作者:孙娟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徐笃信;1983年;高考语文卷;学校发展;语文科
[提要]1977年,广饶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徐笃信开始写日记。那就是一部日记体的编年史:参与恢复高考首年阅卷、为办学校四处筹款、记录城乡文明巨变……国事家事皆记录,徐笃信的个人日记,记录着中国38年的历史片断,记录着38年的社会变迁。祖籍广饶县大码头镇央一村的徐笃信自小热爱语文,从初中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

  1977年,广饶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徐笃信开始写日记。每天一篇,38年来,徐笃信已写就13000多篇日记,记满43个日记本,字数达三百多万字。那就是一部日记体的编年史:参与恢复高考首年阅卷、为办学校四处筹款、记录城乡文明巨变……国事家事皆记录,徐笃信的个人日记,记录着中国38年的历史片断,记录着38年的社会变迁。

  1977年高考阅卷:开启38年日记旅程

  “面临大好形势,心里说不出的愉快。”1977年10月21日,广饶县第七中学教师徐笃信找来一本全新的笔记本,用蓝色钢笔开始写日记。因为纸笔资源紧张,徐笃信写的字体较小、笔迹较淡,但书写工整,写了整整一页。这一天,是媒体公布恢复高考消息的日子,也是徐笃信开始日记旅程的首日。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让徐笃信倍感振奋,深感这不仅是恢复一场考试,更重要的是“新生活”来了。

  祖籍广饶县大码头镇央一村的徐笃信自小热爱语文,从初中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到这一天,他已有11年没动笔写过日记。徐笃信提笔重启日记之程,是将新生活“在这个日记本上留下一些脚印。”

  因高考恢复而重启日记,徐笃信与高考的缘分更不止如此。他与38位老师成为恢复高考首年广饶组语文卷的阅卷老师,批阅惠民地区黄河以北的试卷。阅卷经历被徐笃信详细记录在日记中:1977年12月4日,38位广饶组阅卷老师来到惠民师范等待阅卷;1977年12月9日,山东省有30多万考生参加语文科目的考试。那年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12月10日高考卷送来,12日起开始分三组阅卷,徐笃信在二组,当时组内共有13人;阅卷期间三个组经常用讨论的方式决定争议;12月20日结束阅卷。

  “能参与高考恢复首年的阅卷,感觉担子很重,又紧张又激动。”让徐笃信没想到的是,自己连续5年成为高考语文卷的阅卷老师。而重新翻开日记,当年阅卷时的激动与勤奋,争执与讨论,仿佛又在眼前重新经历一遍。

  上世纪80年代办学记:“武训”式校长挨单位集资

  1982年,徐笃信创办广饶县第二实验小学,担任校长一职。在实验二小担任校长的15年时间内,徐笃信被称为“武训校长”。武训,清朝年间为办学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因无私办学被誉为“千古奇丐”。而徐笃信同样为了办学四处“要钱”,15年间筹集了上百万的办学资金。

  1982年,广饶实验二小开办,首年招生63人。只有9间房子的校舍无法满足学校发展所需。而当时县政府财政紧张,为寻求周边单位支援,徐笃信挨个上门“要钱”。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要钱”的过程:

  “1982年12月16日,星期四,晴。下午,又和小古(学校会计)到五金厂、影材公司和监理站要钱,在我预计之内,一分也没要出来。单位的当事人,说话很和气,但钱总是抓得紧。我们也毫无办法,只有作罢而归。办学是很难,但话说回来,不想办就没那么难,我们又何必苦恼呢?然而,还有一句话是很有意义的,这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办学的每分钱,都是徐笃信一家家单位这么跑出来、要出来的。担任校长期间,徐笃信无数次地跑进县城40多个单位,苦口婆心地宣传尊师重教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各有关单位对实验二小的支援,在当时经费十分困乏的艰难情况下,通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为学校募集了上百万元的资金。到徐笃信退休时,实验二小招生规模已达近千人,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规范化学校。

  记录社会变迁:这是最好的时代

  38年43本日记,有些已泛黄,但每本都整理得无比工整:外壳贴着时间标签,扉页标注时间信息及记录地点,里面的每篇日记都严格遵循日记的格式,更重要的是,没落过一天。

  “如果外出不能携带日记本,我就写在纸上,回家抄写在日记本上。”徐笃信说,当初选择日记是为了帮助记忆,能坚持下来,跟自己的认真、持之以恒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一直自称记录的是“普通事”,并非重大事件,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事,却能折射出时代的步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比较低,徐笃信中师毕业后的第一年,月薪只有29.5元,第二年转正工资调到34.5元,老师便高兴地唱起了“米法扫”,并且一唱就是十四五年。

  1983年,东营建市不久,徐笃信首次进市区,感觉车辆比广饶要多,人们的穿戴比较讲究,特别是市场尤为繁华,“几乎什么都有卖的”,就是价格比广饶要高一点,但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社会进步了。

  38年的教育工作结束后,徐笃信拿起了相机来记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穿梭在广饶县的乡村,拍摄了“乡村文明”的摄影作品,并将生活改善的点滴细节记录:“前段时间工薪阶层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物业补贴费。盼望社会发展,盼望国家昌盛,只有这样,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才能有保障!”

  徐笃信告诉记者,自己深刻感受到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社会安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与其说是去记录社会,不如说是被社会感动。

  记者手记

  记者采访之前,这43本日记从来没有过第二个读者。徐笃信一直将日记定位为私人文字,就连他的妻儿都未曾翻阅过这些日记。

  翻开日记,记者不得不感叹徐笃信是个有心人。一天不落,格式严谨,每天晚上在卧室桌边,一盏台灯、一副眼镜,徐笃信用日记跟自己对话了38年。徐笃信持之以恒地自我记录,从不寻求外来的期许与肯定,仅为完成自我的记忆与理解。但文字的魅力在于,日记是社会的折射镜。他对自我的记录,同样是对社会的记录。

  看日记如同翻阅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不敢轻易快进。徐笃信不光是社会的记录者,更是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日记让我们用一个人的视角去重现历史,亲身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生动。经受过饥荒与困难,才更懂得珍惜今日之富足。徐笃信说自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信手翻阅,皆记录在那一篇篇日记中。我们从日记中看到历史,看到变迁,日记中个人的小幸福,却是时代的大发展。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