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3 14:34:00 来源:齐鲁晚报网 我要评论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倡导职工每周健身3-4次……近日,《东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出炉。其中明确提出,新建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体育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而且,还将推进企事业单位、公园等符合全民健身需求的公共场所对全社会开放。
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想推动全民健身氛围的形成,公共体育设施首先得跟上。在规划上,《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市级建有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和成规模的笼式多功能运动场,县级建有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乡镇(街道)普遍建有全民健身中心或灯光篮球场、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区)建有多功能文体广场,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县级以上主城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打造绿色生态休闲体育活动基地2个以上和节假日体育休闲精品线路2条以上。
有条件学校改造后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
在一些地方,体育设施虽然挺多,但使用率并不高。未来,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观。《计划》提出,大力培育体育场馆专业管理运营公司,鼓励以市场化手段运营体育场馆。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新建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体育场馆和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并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探索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运营及管理机制。推进企事业单位、公园、广场等符合全民健身需求的公共场所对全社会开放。
创建特色品牌赛事
市级重点打造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黄河口(东营)公路自行车赛两大品牌赛事;县级及协会按照“一县区一特色、一协会一品牌”的原则,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创建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品牌活动,形成大型品牌赛事活动带动、日常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的全民健身活动新格局。
◆村民:每年至少开展30次文体活动
在乡镇(街道)层面探索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乡镇和农村社区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全覆盖。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1+4”(即1个体育总会,1个老年人体育协会、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发展模式,每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30次以上。各行政村(社区)成立1-2个健身团队,每年开展文体活动5次以上。2017年基本完成省定贫困村健身工程建设任务。
◆青少年: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活动多样化和体育教学专项化,普及游泳、乒乓球、校园足球等运动,做好超重学生康体服务,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加强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或参考。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继续组织举办好全市大、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展好大学生联赛和中小学生联赛,不断提高办赛水平。积极整合体育和教育系统资源,推动校外体育设施对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
◆老年人:四年后经常健身活动者达50%以上
引导鼓励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做到老年人体育工作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骨干队伍免费培训,加强老年人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普遍建立老年人体育设施,支持行政村(社区)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到2020年,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到50%以上。
◆残疾人:研发推广健身康复体育项目
大力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加大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建设。完善残疾人体育训练和康复设施,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标准,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传播残疾人健身体育知识,研发推广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重视并推动残疾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继续办好残疾人运动会。
◆职工:“工间(前)操”纳入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内容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把职工健身列入工作计划,积极建设职工健身设施,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倡导每周健身3-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将各单位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和举办职工运动会等情况纳入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内容。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