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边疆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东营市教育援疆工作纪实

2019-10-09 13:37:00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陈莎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手段,能为个体提供上升的通道,为一个地区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东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团队进疆开展工作以来,始终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援疆工作的根本使命,教育援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近三年来,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2.04亿元,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助力疏勒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援疆取得明显成效。

  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

  走进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错落有致,葱郁的草木为学校平添了几分生机,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盘旋。据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校长董烨介绍,该校全部由援疆资金投入建成,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全校设有6个年级共31个教学班,在校生1689名。

  “每当我说‘我是中国人’时,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高兴与兴奋,甚至想对人炫耀,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一样。我爱我的祖国!”在学校宽敞明亮的绘画教室里,四年级1班的帕太姆·达伍提在画完一幅画后,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受益于国家对口援疆政策,像帕太姆·达伍提一样的很多疏勒当地孩子如今都能安心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除了日常的文化课外,他们还能在国学课堂里学习茶艺、书法,进行经典诵读,在宽敞现代的大礼堂里观看演出,在绿草如茵的球场上肆意挥洒汗水……

  据了解,近年来教育援疆助力疏勒县当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投资1.1661亿元建设牙甫泉镇中学、塔孜洪乡中学、罕南力克镇中学和英尔力克乡中学等4所寄宿制学校;投资4200万元建成东营第二希望小学、第四幼儿园;投资2159万元建设国学课堂5处、高标准录播教室5个、电子阅览室3个,完善高考考点2处,对实验学校、八一中学、第二幼儿园、巴仁乡等11处中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和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整合优化了全县信息化平台,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援疆教师们通过争取后方教育部门支持,为疏勒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捐赠紧缺的教材、课外读物、玩具、衣服等学习和生活用品,东营市191所学校为疏勒县捐赠爱心图书近30万册,价值约505.3万元;济南市、淄博市、聊城市高唐县、青岛市李沧区、烟台莱阳市参照“东营捐书模式”,动员师生为受援校捐赠图书,助力疏勒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评估督导验收。

  为孩子们带来“外面的世界”

  学校硬件设施条件上去了,“软实力”也得跟得上。于是,一批批援疆教师和山东支教大学生前赴后继地来到这里,边疆孩子渴求知识的清澈眸子和每一声稚嫩而热情的“老师好”,在时刻提醒着这些“教育援疆人”不忘初心和使命——让边疆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东营援疆教师王梅红在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担任教导处主任,同时还承担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去年她偶然了解到三年级女孩“小麦”(王梅红老师对她的爱称)是个孤儿,于是,她便像对待女儿一样疼爱“小麦”,放学后把她带回宿舍辅导功课,给她买新衣服、鞋子,帮她梳洗打扮。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王梅红回东营探亲,等回到疏勒后她给“小麦”带了新书包、新裙子,还买了她最爱喝的酸奶,为她补过了一个儿童节。在“小麦”心里,这位远道而来的美女老师是可亲可敬的“山东老师”,更是她的“妈妈”。

  枣庄学院大三学生张悦是大学生支教团的一员,目前在疏勒县第二小学担任一、二年级的美术教师,同时还负责茶道课的授课。由于小时候在西北生活过一段时间,上大学后能来新疆支教一直是她的梦想。她说永远忘不了刚到疏勒时的情景,来之前她做好了条件很差要“吃苦”的准备,没想到这里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很好,当地孩子们见到他们这些“陌生面孔”后丝毫不羞怯,热情地跑上来抱住他们喊“山东老师好!”

  像这样的“山东老师”还有很多,他们遍布在疏勒县各所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里。山东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从山东远道而来地援疆支教团队的援疆教师和支教大学生们一路跨越千山万水,他们如大漠中的胡杨一样在这里深深扎下根,竭尽所能地在这片离家万里的土地上释放着“光”和“热”。

  在疏勒,这些“山东老师”都“一专多能”,他们除了承担日常的教学工作、积极“结对子”培养徒弟外,有的在学校里担任管理职务,有的利用自身特长创办各种社团、进行课程创新,除此以外,他们还积极争取“后方”支持,为疏勒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捐赠紧缺的教材、课外读物、玩具、衣服等学习和生活用品,自觉成为联系两地的“纽带”。

  交流交往助推两地缔结真情

  6月26日,疏勒县八一中学初三级部的部分老师在送“毕业班”参加完中考后,立刻马不停蹄地从疏勒赶往东营,在结对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跟岗学习”,据八一中学校长刘承山介绍,自2017年以来,每年中高考结束后,学校都会选派部分老师去内地学校“充充电”。

  据东营援疆干部李志福介绍,鲁喀两地之间这样的交流交往活动还有很多。近三年来,签订山东内地学校与疏勒县结对交流协议30份,覆盖疏勒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教育局所有层面;选派疏勒县实验学校、八一中学、二小、东营二小、中职校、二幼、中心幼儿园、巴仁乡等学校、幼儿园84名教师到东营、淄博、潍坊、济南、青岛等开展结对互访;接受东营市教科院、河口一中、垦利一中、利津一中、东营区二中、东营区三中、东营区实验幼儿园及潍坊寿光、淄博博山、烟台莱阳等山东47名教育专家开展送教讲学、管理交流活动,开展学校管理及教学教研管理交流座谈会、级部管理及学校教师业务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示范课等教学活动,1200余人次参与活动,促进了两地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

  近日,利津县教育代表团一行六人来到八一中学看望慰问利津县援疆教师,并举行了送教讲学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来了之后发现跟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样,这里孩子们的求知欲都很强,老师们工作也都很认真,通过这次送教讲学,我自己不光是‘送’,也学到了很多。回去之后我会把疏勒这边的情况讲给我的学生们听,让他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今后有机会也会继续积极参加这种送教讲学活动。”在本次送教讲学活动中讲授语法复习课的利津一中教师梁洪光说。

  “援疆”像是一根纽带,将两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许多山东援疆老师与当地老师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平日里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业务,节日时当地老师还会盛情邀请援疆老师去家中做客;许多当地老师借助交流交往活动走了出去,终于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明显提升,回来后能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工作;许多山东孩子与当地孩子“相识”,他们寄来五花八门的课外书、寄出自己的零花钱,从此,遥远的边疆也有了深深的牵挂。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我们的校园很大很漂亮,‘山东老师’们也都很善良,现在学校里还有各式各样的社团,我参加的是武术社团。‘山东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长大了走出新疆去看看,如果有机会,我以后想去山东上大学,那一定是个很美的地方。”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五年级1班的迪拉热·阿迪力江这样说。

  像她一样对“山东老师”口中那个“远方”生出好奇与向往的当地孩子有很多,在他们看来,这些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教给他们知识的“山东老师”善良又博学,对他们来说,“山东”或“东营”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在那里有很多与他们亲如手足、血浓于水的亲人。

  家住疏勒县巴仁乡(3)村的米尔妮萨·库尔班前不久刚刚结束高考,高中阶段她在青岛第六十六中学上的“内高班”,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他们这些“内高班”的孩子不仅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上学几乎花不到家里的钱。“青岛那边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好,等高考成绩出来,我还想报内地的大学。”米尔妮萨·库尔班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开心地说。

  一批批援疆教师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创出了响当当的品牌。疏勒县第二小学推行“全托式”组团,组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导师团”,做到从学校校长到任课教师各岗位都有援疆教师示范引领;在疏勒县八一中学实施“业务托管式”组团,设立6个由援疆教师全面负责的“山东班”,带动当地教职工比学赶超;在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实施援疆“统筹组团”,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研室主任、总务处主任、电教处主任全部由援疆教师担任,形成“山东理念”下的管理合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如今,在当地师生和家长看来,“山东”二字就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些从山东来的援疆教师们收获了一致认可与好评。

  “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能考上‘内高班’,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好好建设家乡。”阿卜杜拉·如孜说出了很多当地孩子的心声。在他们如花的年纪里,遇上了一些“山东老师”,教给他们知识,在他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这梦想总会破土葱茏,指引着他们在人生路上坚定前行,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