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静 李彦涵 孟凯 周梦迪 东营报道
清晨,黄河三角洲的薄雾还未散尽,湿地的风裹挟着咸涩与清冷。东营市公安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局三级警长杨华章已穿上警服,踏入分局指挥大厅,逐一查看保护区的各监控画面。
而他的其他同事,有人背上望远镜和记录本,踏入滩涂深处的步巡路线;有人启动无人机,扫描芦苇荡中是否藏匿非法捕捞。晨雾中,对讲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汇报声。
这是黄河三角洲生态警长们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清晨。在这片1530平方公里的湿地上,1名生态警长、2名生态副警长和34名生态警员以黄河为界,分守南北两岸。黄河三角洲是“鸟类的国际机场”,而杨华章和他的战友们是这个“机场”最忠诚的执法者和守护者。
十四年,40万公里的生命刻度
“执勤民警一天巡逻里程在100公里左右,其中车巡80公里,步巡20公里,一天的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杨华章的语气平淡,却让记者心头一震。自2010年加入保护区公安分局,14年来,他累计巡逻里程超过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巡逻路上,泥泞的滩涂、刺骨的寒风、成群的蚊虫是常态。夏季,警服被汗水浸透;冬季,睫毛结满冰霜。最险的一次,他和同事在芦苇荡中发现盗猎者布下的围网,30余只野鸭和天鹅被困其中。借助无人机和智慧管控平台,他们连夜蹲守,最终在凌晨将嫌疑人抓获。“万物有灵,若盗猎猖獗,鸟儿便会逃离。我们必须让它们安心留下。”他说道。
“人工巢”与“零发案”:科技与共治的力量
在杨华章的办公桌上,一张东方白鹳巢穴分布图格外醒目。2006年起,保护区陆续搭建30多个人工巢,每个巢上安装监控设备,为这种全球仅存7400余只的濒危鸟类提供“安居房”。如今,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2024年记录到202个巢穴、526只幼鸟破壳,种群数量占中国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科技赋能之外,“共治”是另一把钥匙。“分局推动组建‘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联盟’,联合科研机构、油田企业、公益组织等30余家单位,形成‘海陆空一体化巡防’网络:警车与无人机巡航、志愿者徒步巡查、渔民充当‘情报员’。”杨华章自豪地说道,“我们辖区已连续7年刑事案件零发案,大部分问题通过教育化解。”
群体的坚守正在改变这片土地。7年刑事案件零发案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次化险为夷:劝阻试图捡拾鸟蛋的游客,教育违规垂钓的爱好者,查扣误入保护区的采砂船……“生态保护不能只靠惩罚,更要播撒敬畏自然的种子。”杨华章说道。
与鸟为邻:一场温柔的“边界战”
观鸟本是雅事,但无人机抵近拍摄、游客追逐投喂,都可能惊扰鸟类。杨华章的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一只东方白鹳因受惊弃巢,民警爬至12米高的电线杆上,将鸟蛋小心翼翼移入人工孵化箱。如今,保护区划定观鸟路线,设置警示牌,民警每日清晨劝导摄影爱好者:“离远些,再远些,让它们自在些。”
这份温柔亦融入细节。2024年,分局接到举报:游客用无人机拍摄白鹳孵蛋。杨华章带队驻守,劝离人群,又在巢穴周边设置隔离带。几天后,监控中传来雏鸟破壳的啼鸣,他长舒一口气:“它们信任这里,我们更不能辜负。”
采访结束已是傍晚时分,暮色中,归巢的白鹳掠过警车,羽翼掀起的风轻轻拂过车顶的警徽。这个画面,恰似这群守护者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他们以科技为盾、以脚步为尺、更以人心为桥,在黄河入海口写下关于共生共荣的故事。
后记:14年,40万公里,3万次日升月落。杨华章和他的战友们用脚步丈量湿地,以科技守护生灵,更用人心唤醒人心。在他们藏蓝色的警服后面,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水清岸绿,鱼游浅底,万鸟翔集,而每一只鸟的振翅,都是对“生态警长”最深的礼赞。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