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春意盎然的四月,走进河口区义和镇数智蓝莓产业基地,智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成排的蓝莓植株间,串串果实缀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蓝紫色泽。
“看我们这些蓝莓,大的直径能超过20毫米,像一颗颗蓝宝石。”河口区义和镇数智蓝莓产业基地负责人潘海旭边介绍边采摘符合“15+、18+、20+”毫米标准的优质鲜果给大家品尝。蓝莓的甜美与优质,令人赞不绝口:“又大又甜,口感特别好!”
据悉,地处黄河入海口的河口区,69.72万亩盐碱地曾长期制约农业发展。2024年,河口区依托闲置设施农业园,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龙头企业联想佳沃集团,投资3.7亿元建成黄河以北最大基质蓝莓栽培基地,蹚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径。“我们采用印尼椰壳纤维和拉脱维亚草炭泥配制专用基质,结合以色列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美国净水技术,精准调控水肥供给,克服盐碱地种植难题,让蓝莓在盐碱地全年稳定生长。”和莓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殷雪增介绍说。
在16号大棚内,潘海旭为大家演示了如何通过5G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各项环境数据。“依托该平台,高温雾化系统、环流风机等智能设施实现了远程精准控制,可对蓝莓生长环境进行全方位动态调节,确保温度、湿度、水肥供给等核心参数始终维持在最佳状态,为蓝莓生长营造稳定适宜的环境。”潘海旭说,“现在我们基地蓝莓种植一株可以实现6至8斤的产量,一亩地可以实现1.6吨左右的产量,产值在9万至12万元之间,是传统蔬菜种植收益的5倍。”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产量突破。更难得的是,这个“科技范儿”十足的现代农业项目,每年可为仁和新村村民提供约600万元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增收达2万元以上,实现家门口就业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学到了种植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正在基地忙着分拣蓝莓的村民袁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介绍,当前,河口区正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为闲置设施农业园及意向种植农户提供全流程、体系化支持。“为推动产业发展,我们将积极做好支撑服务保障,争取三年之内达到1000亩的蓝莓种植规模,同时同步建设速冻果加工、高端衍生食品加工等深加工产业链,建设近千平方米蓝莓包装车间,让盐碱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义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朱红图说。
一颗小小的蓝莓,串联起政策、科技、产业与民生。河口区义和镇以“小浆果”撬动“大振兴”,数智蓝莓产业基地里的每一颗蓝莓,不仅是群众增收的“蓝宝石”,更是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从生态短板到产业样板,期待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未来结出更多科技与产业融合的硕果。(记者 关晨歆 来源:爱东营)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