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美德文明风 做厚道山东人|王安东:沉心坚守 做湿地深处“护鸟人”

2025-04-29 10:17:30 来源: 东营网 作者: 王苗苗

王安东观测鸟类习性

  他自博士毕业便将青春烙印在芦苇荡间,深耕湿地生态修复一线,创新朱鹮野化放飞技术,让濒危鸟儿重返蓝天;与高校联合研发AI鸟类监测系统,为滨海湿地装上“智慧眼睛”,让数百万只候鸟的踪迹在数据中清晰可循。从187种到410种鸟类的跨越,从5种到2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跃升,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并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等称号,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二等奖、水利部大禹奖一等奖、山东省林业科技推广奖一等奖。

  他的故事,是当代科研工作者扎根基层、向绿而行的缩影,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赞歌。他就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安东。

  扎根一线,开启护鸟初心之旅

  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博士王安东的人生轨迹因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改变。当他第一次踏上这片湿地时,被眼前丰富的鸟类资源震撼:白鹭掠过芦苇荡,丹顶鹤在浅滩踱步,鸥鸟群飞如白色浪潮。但与此同时,栖息地碎片化、偷猎痕迹等问题如芒在背,让这位年轻博士意识到,守护这片生态净土,便是他的使命。

  初到保护区,王安东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监测日志和鸟类图鉴。他跟着护鸟队员钻芦苇、蹚泥滩,裤腿常年沾着泥浆。“要护鸟,先懂鸟。”他常常趴在观测点,用望远镜记录鸟类习性,笔记本上画满了不同鸟类的栖息草图。他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种植湿地植物、修建湿地水系等方式,为鸟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他们还加大了对非法捕猎的打击力度,通过加强巡逻、设立监测点等方式,有效地保护了鸟类的安全。

  2018年的一天,王安东和同事们在日常的巡护监测工作中发现了一只因中毒而生命垂危的白鹤。情况危急,他们立刻展开紧急救助,凭借着专业知识与不懈努力,终于将白鹤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为使白鹤尽快康复,王安东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保护区的救护中心。在那里,他们精心照料,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日夜守护。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与调养,白鹤逐渐恢复往日生机,重新振翅高飞,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

  这次救助行动让王安东和同事们非常高兴,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保护鸟类的决心。他们知道,保护鸟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但是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生命,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生活。

  创新攻坚,破解护鸟科技密码

  在湿地摸爬滚打的日子里,王安东逐渐发现传统护鸟方式的局限:人工巡护效率低,鸟类监测靠“肉眼+笔记”,数据误差大。“科技是生态保护的翅膀。”他果断提出与高校合作,开启了一场护鸟领域的“技术革命”。

  王安东和同事们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了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这项技术利用了先进的AI识别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在保护区内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鸟类的活动和分布情况。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鸟类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如果说AI监测是“千里眼”,那么朱鹮野化放飞则是“破局棋”。2022年12月,30只朱鹮在王安东的护送下来到东营。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东方宝石”。为了让这些“东方宝石”适应新家,王安东连续两个月住在野化网笼旁,确保它们的安全。在朱鹮到来前,王安东和同事们在保护区内修建了专门的朱鹮野化网笼,为朱鹮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对网笼进行了消毒和清洁,确保朱鹮的健康和安全。朱鹮来了后,他们每天都会对网笼进行巡视,观察朱鹮的生活状况和行为表现。还会对朱鹮的食物和水源进行检查,确保它们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朱鹮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开始在网笼内自由地活动和觅食,展现出了良好的生活状态。为了让朱鹮更好地适应新家,王安东和同事们还对网笼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在网笼内增加了一些设施,比如鸟巢、树枝等,为朱鹮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栖息场所。在众人的努力下,朱鹮在黄河三角洲逐渐适应,并成功野化放飞。

  生态答卷,书写湿地保护传奇

  多年来,自然保护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鸟类种类从187种跃升至410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从5种增至26种,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的壮观景象,成为黄河三角洲最亮丽的生态名片。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王安东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王安东不仅在一线保护鸟类,他还提出了淡水湿地——盐沼湿地——近海湿地系统性修复新理念,指导了60公顷海草床修复以及2000公顷盐地碱蓬生态修复工程。并率先提出了陆海生态梯度带保护的思路,保证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针对淡水湿地生境破碎化现状,研发了湿地水系外部大循环带动湿地内部小循环的双重水系连通修复技术,优化湿地微地形结构,提升湿地生境异质性,解决了湿地生态修复中针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水量精准配置问题,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此外,王安东还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海岸线变化分析。通过对海岸线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湿地的侵蚀和淤积情况,为湿地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湿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从博士到“护鸟人”,王安东把青春埋进湿地泥里,却让希望在蓝天飞翔。他常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当夕阳染红黄河入海口,他又背起监测设备走进芦苇荡,身后,数万只候鸟正掠过金色的滩涂,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生态弧线。这,就是一位新时代生态守护者的动人篇章。(记者:王苗苗 来源:东营网)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