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眼下,正值暑假,位于黄三角农高区的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里,却是一派忙碌景象。200余名研究生和参与科研实践的本科生没有选择返乡休憩或外出度假,而是主动留在实验室和试验田,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研究生李德正专注于玉米基因组的PCR扩增,张瀚在采集水样,朱明霞正精心培养盐单胞菌,王蓓专注于大田土壤全盐量测定,原晓在潜心管理玉米盆栽培育……
“来黄三角农高区之前还在担心离开学校,住宿、生活、科研是不是会有不方便。到这边以后感觉,黄三角农高区努力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不仅宿舍很温馨,楼下的智慧食堂菜品丰富,而且各种科研设备也很齐全,有利于我们实验开展。”
“原来在学校的试验田,离实验室距离比较远,通勤不便,经常几天甚至一周才能去观察一次田间试验。现在,出了实验室大楼就是试验田,可以实现动态观测实验材料,特别方便。”
“在学校的时候,实验室的同学大多是一个课题组的,大家的研究方向都差不多。在创新学院,有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接触面更广,有时候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帮助自己打开思路,对实验开展有很大帮助。”
谈及在黄三角农高区的工作日常与生活点滴,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在盐碱地上的科研故事与生活感受在话语间自然流淌。
据了解,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是黄三角农高区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2025年6月14日正式揭牌,目前已有200余名研究生入驻,40余名教师流动在岗。他们正利用暑假这个科研的“黄金时间”,充分运用创新学院这个平台,集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实验进度。
人才是科研创新的“源头活水”。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锚定“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创新高地”目标定位,把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核心工程之一,着力构建“2+3+4+N”的人才集聚体系,汇聚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人才,为践行国家使命和自身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力量。
作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三角农高区拥有我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盐碱地资源,是盐碱地综合治理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自成立以来,这里已积累了盐碱地改良、耐盐碱作物培育等多项实践经验。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国内农业领域的顶尖高校,在作物遗传育种、土壤改良等领域拥有深厚的科研积淀,其培育的多个耐盐碱作物品种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
“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是山东农业大学加快推进‘强农兴农’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载体,是深度服务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院长诸葛玉平说,“通过共建研究生创新学院,搭建好人才培养的平台、科研创新的基地、成果转化的展台,引导科研创新团队扎根盐碱滩头,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加快科研创新,产出前沿成果,让学生在服务‘三农’的最前沿,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练就‘强农兴农’本领,成长成才,报效国家。”
“合作建设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是黄三角农高区与山东农业大学积极践行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黄三角农高区‘2+3+4+N’人才集聚工作体系建设的具体成效。”黄三角农高区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科研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谭新锋说,“此次共建不是简单的‘实验室搬家’,而是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通过‘本地化’培养、‘项目化’研究,不仅能推动理论研究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还能为地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科研队伍’。”
目前,黄三角农高区正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相继设立匡廷云、种康、吴孔明等3个院士工作站,区内博士后培养平台达到4家;推动中国农科院在区内设立盐碱地农业中心、山东省农科院设立黄三角创新中心,持续引进建设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院、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华东管理分院、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实体科教平台;深化与市内高校院所科研合作,逐步建设黄三角农高区自己的“农科院”;充分发挥国家盐碱地中心平台、项目资源优势,组建45支科研攻关团队,加力提速科研攻关……
未来,黄三角农高区将继续锚定“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创新高地”目标定位,坚持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双高”建设同步发力,推动打造“2+3+4+N”的人才集聚体系,为建设“富强、兴旺、美好”的黄三角农高区,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短评
黄三角农高区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为盐碱地治理注入的不仅是科研力量,更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范式。创新学院的成立,以“本地化培养”打通高校实验室与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让“项目化研究”对接产业发展“真问题”,既加速了盐碱地综合利用从理论到田间实际运用的转化,更有利于帮助当地培育出“带不走的科研队伍”。
黄三角农高区的探索证明:唯有让人才在实践沃土中扎根,盐碱地才能真正焕发勃勃生机。双方合作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更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引才育才”样板。(记者 张佳松 来源:东营网)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