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近日,东营星云化工有限公司在项目立项过程中,从最初外地落地受挫到回东营后获得行政审批部门专业指导,短短两个月就完成审批,并享受供电供水等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成为了东营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案例。
从企业“寻找立项路子”到政府主动“护航全程发展”,这一转变不仅是政务服务优化的生动案例,更是东营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培育之土,是企业生命之源。过去,不少企业面临“玻璃门”“旋转门”的困境,想办事却找不到门路,跑断腿、磨破嘴成为常态。东营星云化工的立项过程,最初也经历了这样的曲折——企业负责人奔波两年多,甚至一度选择外地落地,却因热源问题失败告终,损失不小。
令人欣喜的是,当企业回到东营,遭遇的不是推诿扯皮,而是政府部门主动靠前的服务。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为企业理清思路、联系部门、争取政策,用专业和担当打通了审批“肠梗阻”。从模棱两可到清晰顺畅,从漫长等待到两个月快速办结,企业体验的转变背后,是东营政务服务的深度革新。
这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个别行为,而是东营市整体营商环境优化的缩影。近年来,东营推出“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举措,一批批工作人员专注服务提升,针对化工园区项目审批等“老大难”问题创新推出“兜底式”“容缺报备”等智慧方案。这些措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既解近渴、又谋远水的制度性安排。
更难得的是,东营的服务没有停留在“立项通过”即结束。星云化工立项后,供电、供水等部门24小时主动上门,胜坨化工产业园帮助协调用地困难,让企业感受到“回娘家”般的温暖。这种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真正体现了“为民企办实事”的深度和温度。
政府与企业,从来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发展道路上的同行者。东营的实践表明,当政府放下身段、做实服务,企业就能轻装上阵、专注发展。这种“双向奔赴”凝聚的是信任,激发的是活力,创造的是共赢。政务服务改革不仅要注重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更要转变理念、换位思考,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在“办实事”中见初心、见担当。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