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东营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发展动力渐增强

2014-06-26 15:34:00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经济运行 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工作会议 第三产业 经济形势
[提要]1-5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2.95亿元,同比增长17.5%,较第一季度增速下降3.4个百分点,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5.9%,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14.3%,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7个百分点。

  1-5月份东营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发展动力渐趋增强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东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主题主线,牢牢把握“六个不动摇”,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的工作基调,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积极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工业经济高位运行,增长速度稳中趋缓。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01.54亿元,同比增长15.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0%。全社会用电量95.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9%。其中,工业用电量85.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4%。行业增长面大幅下滑,行业发展分化严重。1-5月份,全市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实现增长,占64.7%,与上年同期相比行业增长面下降23.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1-5月份,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统计的137种工业产品中,有69种产品实现增长,占50.4%。

  (二)消费回归理性,市场不够旺盛。1-5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46.56亿元,增长12.8%,在批零住餐四大行业中增长最快,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达85.2%,与上年同期比较占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前五个月,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23亿元,同比下降9%,降幅同比收窄12.4个百分点。大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全市零售额排名前30位的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增长15.7%,比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增幅高3.3个百分点,占比达53.6%。

  (三)投资增长持续稳定,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东营投资持续保持在较快的增长区间,为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1-5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8.46亿元,同比增长1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4.20亿元,增长14.4%;第二产业投资526.51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投资267.76亿元,增长24.8%。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1-5月份,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4.2亿元、526.51亿元和267.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17.5%和24.8%,第三产业投资呈加快发展之势。投资内生动力增强,民间投资占比逾八成。全市民间投资完成669.29亿元,增长27.8%,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0.8%,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处于分化调整的新阶段,呈现稳中有降发展态势。和全国多数三四线城市发展趋势一样,全市房地产投资面临下降的压力。1-5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2.95亿元,同比增长17.5%,较第一季度增速下降3.4个百分点,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

  (四)财政收入增势稳定。1-5月份,全市市级以下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85亿元,增长11.5%,增幅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68.72亿元,增长12.1%;非税收入20.13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支出85.89亿元,增长36.4%。

  (五)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存款总量稳步增长。截至5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30.84亿元,比年初增加482.84亿元,增长17.0%。信贷投放总体稳健。今年以来,央行两次定向降准措施,有利于改变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局面,促进银行业机构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东营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面紧张。各项贷款余额2373.67亿元,比年初增加212.36亿元,增长9.8%。

  (六)进出口增长波动较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增速逐渐回落。1-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53.70亿美元,同比增长4.4%。出口形势喜人,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1-5月份累计出口25.77亿美元,增长26.0%,增幅高于全省18.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从重点产品出口情况看,石油机械装备、化工产品、电解铜出口情况较好,分别增长167.5%、26.1%和33.5%。橡胶轮胎出口14.3亿美元,增长8.3%,占全市出口的55.4%。进口27.94亿美元,下降9.8%。主要出口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对中东、美国、欧盟分别出口4.82亿美元、4.53亿美元、2.92亿美元,分别增长68.8%、27.9%和28.9%,合计占全市出口的47.6%。

  (七)工业生产者价格低位盘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小幅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延续跌势。1-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6.8,购进价格指数为99.9,呈现“高进低出”态势。物价涨幅低位徘徊。前5个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升1.1%。八大类指数呈现“六升二降”格局。价格指数上升的五大类分别是:食品类上涨2.8%,衣着类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居住类上涨2.2%,拉动CPI分别上升0.9、0.32、0.06、0.03和0.43个百分点。价格指数下降的三大类是: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8%,烟酒类下降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5%,分别影响CPI下降0.37、0.06和0.17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东营第三产业比重低,工业结构偏重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转调创任务艰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大。1-5月份,轻重工业比重为9.4:90.6,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增长4.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3%,重工业发展速度远快于轻工业。传统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1-5月份,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90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7%,较一季度和去年底分别提高0.7个和1.0个百分点,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6.4%,尽管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49.0%)、全省(43.5%)22.6个和1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省最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后劲不足,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瓶颈。

  (二)外贸稳增长压力较大,出口产品价格走低。一是部分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严重影响进口货值。截至5月底,天然橡胶价格下降27.9%,铜及铜材下降5.1%,废铜下降5.5%,废纸下降7.3%,复合橡胶下降25.2%。价格因素影响全市进口增幅6.7个百分点。二是橡胶轮胎出口量增长较快,价格下跌。1-5月份,东营市橡胶轮胎出口数量增长21.1%,货值仅增长8.3%,平均价格下降10.6%,影响全市出口增幅6.5个百分点。三是受价格严重倒挂影响燃料油进口基本停滞。俄罗斯M100燃料油进口价格比胜利原油高出353元/吨,且品质还不如胜利原油。今年前5个月,东营市仅山东国能石化1家企业进口燃料油0.3亿美元,比去年减少3.7亿美元,拉低全市进口增幅11.9个百分点。

  (三)企业经营困难,困扰企业发展问题突出。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一般性企业新增贷款偏少。市场需求平淡,产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资金周转减缓,加大了流动资金需求量,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程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联保、互保、交叉担保等方式形成的巨大担保圈风险传染性增强,担保难度加大。企业成本上升。今年一季度,对186家大中型及部分代表性小型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状况及景气状况专项调查表明:企业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均在上升,成本高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5.9%,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14.3%,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7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实施黄蓝战略,助推经济跨越发展。充分发挥“黄蓝”战略叠加形成的规划导向效应、政策支持效应和要素聚集效应,加快推进东营发展步伐。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环境变化,及时捕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扩大内需,充分发挥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是加强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建设带动投资稳定增长。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传统产业改造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新上一批产业拉动力强、带动就业多、财税贡献大的项目,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三是积极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政策。长期以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东营实现跨越发展的瓶颈。东营市拥有优越的区域位置和资源优势,要积极争取国家规划政策,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推动工业主导的经济向服务型主导的经济转变。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推进服务业提质增量。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促进二三产业有机融合。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会展、休闲娱乐等潜力大的服务业。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实现服务业企业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