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超过12亿 经济遭遇近九年最严重“增长困境”

2013-05-10 17:54:00    作者:常红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印度军事 印度国防 经济影响力 印度经济 经济增长率
[提要](记者 常红 实习生董雪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出版发布《印度蓝皮书》。根据2011年第十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印度总人口超过12亿,与中国的差距缩短,超过美国的幅度增大,人口增幅减小,幼童比例、性别比例、识字率均发生变化。

  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常红 实习生董雪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出版发布《印度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印度经济上遭遇近九年来最为严重的“增长困境”。印度总人口超过12亿,与中国的差距缩短,超过美国的幅度增大,人口增幅减小,幼童比例、性别比例、识字率均发生变化。

  以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面临2009年大选获胜连任后最为严重的执政危机。一方面,频频曝出的腐败丑闻、执政联盟的内部分裂、地方选举的失势,以及民众对通货膨胀的不满,使曼莫汉·辛格政府遭受沉重打击,形象受损,信任度大幅度下降。能否维持至期满,是否提前大选,已成为印度政坛倍受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印度政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分散化、地方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全国性的政党对邦级地方政治权势集团的依赖程度加深,各邦级政局更为扑朔迷离。安得拉邦特仑甘纳地区要求单独建邦的运动持续发展,导致该邦政治动荡,并波及其他邦。阿萨姆、西孟加拉、比哈尔、北方邦、中央邦、古吉拉特、拉贾斯坦、马哈拉施特拉、卡纳塔克均有改建分邦要求,分邦问题将成为影响印度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上,印度遭遇近九年来最为严重的“增长困境”。宏观经济形势不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各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持续下滑,从7.7%下滑到6.9%,再落到6.1%,年度增长率仅为6.9%,中央政府的财政目标难以实现。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通货膨胀持续攀高,卢比连续贬值,外贸逆差居高不下。农业丰收以及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是印度本年度黯淡经济形势中的一抹亮光。工业增速明显下降,但不同产业间差别较大,政府出台推进电子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充当了经济增长的引擎。印度经济具有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力,但要释放出潜力来尚须清除诸多障碍。

  对外关系方面,印度政府继续全面推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全方位外交,提升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塑造全球性大国形象。在南亚地区,印度继续奉行古杰拉尔主义,增进了与南亚国家的互信合作,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继续推进,与阿富汗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及尼泊尔之间的关系也有所发展。在全球层面,印度平稳发展与各大国关系,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与德、日、巴西联合行动继续开展促进联合国改革和集体“入常”活动。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后,印度加大“东向”步伐,与美、日、越、澳战略与防务合作迅速升温。在对外战略方面,印度国防政策研究学院与中心公布了未来十年印度对外政策和对外战略的评估与规划报告《不结盟2.0:21世纪印度的对外政策与对外战略》。

  国防军事领域,印度对自身的安全环境作出新的判断,在保持国防政策与军事战略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扩充军备,调整军事战略部署,扩充中印边境的军事力量,强化东部海军实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印度经济快速增长以后,印度国防预算随之增加,向国外军事装备采购迅速扩大,印度上升为国际武器交易的最大买家。印度国防部报告对印度的国防安全局势提出了“扩展的邻居”的新观念,表明印度扩展其军事控制力和影响力范围的意图。报告继续宣扬中巴威胁论,视巴基斯坦为印度的主要“现实威胁”,按照“冷启动”作战理论进行军事部署和作战准备;视中国的强盛为印度安全的“潜在威胁”,强调对中国要保持高度警惕和防范。在陆上军事部署方面,近年来印军的防务重点由原来的主要针对巴基斯坦调整为中巴并重,着眼于能够同时与中巴两国打一场有限战争,大幅增兵中印边境,提高边境部队的武器装备。在海上军事部署方面,近年来印度调整过去“重西轻东”的布局,加强承担海上军事“东向”主要任务的东部海军的实力,东部海军司令部及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海陆空三军联合司令部所属军力迅速提升。可以说,印度军事部署的调整具有明显的针对中国和加强“东向”的意图。

  国内安全方面,印度国内安全的形势仍维持了总体好转的趋势,恐怖主义是印度国内安全的首要威胁,纳萨尔派运动继续向中东部地区蔓延,印控查谟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东北地区的安全局势总体上好转,但也存在局部恶化的风险。具体而言,印度恐怖暴力事件继续呈低落下降趋势,因恐怖暴力事件死亡的人数进一步削减;但与此同时,恐怖活动又呈现从边远地区向腹地发展、“本地化”、“外来化”的趋势,令印度政府颇为头疼。在活动区域受到压缩的情况下,纳萨尔派运动向中东部地区蔓延的趋势并未完全停止,东北地区受纳萨尔派运动影响的县份的数目不断增加,引起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在印控查谟—克什米尔地区,恐怖暴力活动目前正处于低潮期,但零星暴力事件仍有发生,街头暴力令印度政府颇感棘手,越境恐怖主义成为印巴两国当前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争执的焦点。在印度东北地区,安全局势总体上趋于好转,恐怖暴力事件低落下降,死亡人数削减,平民受到暴力冲突的影响也逐步减弱,但是那加人各武装派系之间的冲突、阿萨姆邦的移民问题、曼尼普尔邦的族群冲突以及特里普拉邦的反政府武装活动等依然是东北地区安全局势有可能走向恶化的风险因素。

  在社会领域,印度的教育和科技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势头依然延续,妇女状况有明显改善,吸毒和贩毒问题日趋严重,禁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教育领域,印度政府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采取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弱势群体教育状况、改善教育机构软硬件条件等改革措施,促进了教育的理性发展和向前进步。在科技领域,印度政府进一步为科学研究创造良好氛围,增加对科研的各项投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国际合作,强调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确定太阳能、水资源、国防安全、药品和化肥为五大战略干预领域,加大支持力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城镇化进程加速,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31.2%,大量的城镇贫困人口、基础设施滞后、土地转移引起的矛盾与冲突是制约印度城镇化的主要问题。印度政府采取多项政策与措施提高妇女地位,妇女状况有明显改善,但在经济活动参与度、受教育情况等方面与男性仍存在明显差距,对妇女的歧视、压迫、残害等仍然大量存在;印度吸毒和贩毒问题日趋严重,在打击跨国毒品贩运活动的同时,还需加强对有关药物的监管,铲除非法罂粟种植。

  根据2011年第十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印度总人口超过12亿,与中国的差距缩短,超过美国的幅度增大,人口增幅减小,幼童比例、性别比例、识字率均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以2011年3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印度人口总数为1210193422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 5%,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大体上相当于排列第三位至第七位的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排列第十位的日本的人口总和。2001—2011年的十年间印度人口增加数大体上相当于排名第五位的巴西的人口数。从世界人口国别结构的变化趋向来看,世界第二达人口国印度的人口增长形成了向第一人口大国中国逼近、同世界第三人口大国美国拉开差距的态势,估计2030年印度人口将有可能超过中国。与此同时,在几个人口大邦的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增长幅度减少,但在人口增长惯性推动的作用下,印度人口的总体规模仍处于继续扩大状态。人口密度随人口的增多而加大,2011年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居民人数为382人,其中德里中央直辖区人口密度最大,达11297人/平方公里。与上个十年相比,印度人口的性别结构有所变化。2011年,男性人口为6.237亿,占总人口的51.54%;女性为5.865亿,占总人口的48.46%;性别比(每1000名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940。在人口的年龄结构中,最值得注意的是0—6岁年龄段幼童的规模与所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2011年在12.102亿的总人口中,0—6岁幼童为1.588亿,比2001年减少了500万,占总人口的13.1%,比2001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0—6岁幼童规模及所占比例的下降显示了生育率的下降。在0—6岁年龄段幼童的性别结构中,2011年男性为0.829亿,占该年龄段总数的52.24%,比2001年上升了0.35个百分点;女性为0.758亿,占47.76%,下降了0.35个百分点;性别比指数为914,下降值为13,为独立以来最低。2011年印度的总体识字率从2001年的64.3%上升至74.04%,增加了9.2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从75.26%上升至82.14%,增加了6.9个百分点;女性从53.67%上升至65.46%,增加11.8个百分点。

  自1991年实行全面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速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但经济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仍不平坦。自1991年实行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当今世界新兴国家、“金砖国家”的代表之一,获得了“印度崛起”、“不可思议的印度”、“世界办公室”等称号,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未来的实力不容低估。但是,印度的经济改革还远未完成,特别是经济在高增长的光环下掩盖了许多矛盾,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仍然不会平坦,要维持高增长率仍然面临贫困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改革不够彻底以及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等不少问题。

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