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静 李彦涵 孟凯 周梦迪 鲍梓欣 东营报道
清晨的入海口,雾气未散。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踩着齐胸高的连体橡胶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保护区的滩涂。望远镜、三脚架、记录本——这些沉重的设备,是她十年如一日的“老伙计”。
远处,一群黑嘴鸥掠过芦苇荡,翅尖划破晨光,在她身后投下细碎的影子。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国际机场”,而赵亚杰和科研监测的队友们,是这片湿地最尽职的“全天候塔台”。
“三只眼”下的生命密码
2021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正式挂牌。这个集天、空、地、海于一体的“生态哨所”,是赵亚杰和团队用数据编织的“生命罗网”。
“过去数鸟靠肉眼,现在靠‘三只眼’。”赵亚杰指着监测大屏上跳动的数据解释道。所谓“三只眼”,是保护区自主研发的多维监测系统:高空卫星遥感捕捉湿地轮廓变化,无人机巡航扫描植被动态,地面监控系统记录鸟群动态,而海域雷达实时感知海上船只活动轨迹。
自然环境、鸟类、植物、鱼类……保护区内多源异构的数据都在这块大屏幕上一览无余。此外,空气质量、气象、土壤及水文的数据也都被事无巨细的记录在了大数据平台上。“我们也会采集很多视频数据,保护区内目前安装了近200余处视频监控系统,能采集到大量的鸟类、湿地、人为活动甚至火情的一些监控的信息,这些视频数据也会在平台进行存储,通过AI赋能的手段来辅助于我们的保护管理。”赵亚杰说道。
科技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在东方白鹳的繁殖岛,AI摄像头正24小时解析成鸟喂食的频率;潮沟边的传感器将水文数据实时传回平台,预警盐碱化风险;甚至一只佩戴卫星跟踪器的黑嘴鸥振翅飞越渤海时,它的体温、速度都化作曲线,跳动在赵亚杰的电脑屏幕上。
环志: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16年春,一只羽翼未丰的东方白鹳幼鸟在巢中茁壮成长。赵亚杰和同事屏住呼吸,为它戴上“环志”——一种彩环和卫星追踪器。金属环上显眼的编号成了这场生命羁绊的起点。
三年后的某个清晨,监控画面里,一只腿部闪着红光的东方白鹳正衔枝筑巢。“是三年前那只小白鹳!”团队沸腾了。时至今日,这只曾被人类“标记”的候鸟,不仅第三次重返故土,还产卵并成功孵化了幼鸟,一组新的家庭在保护区的共同付出下,坚定选择了“落户”保护区。
如今,黄河三角洲的东方白鹳繁殖巢从最初的2个增至202个,幼鸟成活率超90%,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
“环志是人与自然的契约。”赵亚杰抚摸着历年环志记录册,如今,这些数据连同60万条鸟类观测记录、2800G环境影像,共同构成黄河口的“生态基因库”。
候鸟医生的“四季歌”
生态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的四季,刻着候鸟的节律。
春日,他们趟过冰凉的潮沟,记录18万只北迁水鸟的“鹬蚌之争”;盛夏,他们走遍280万平方米的湿地,统计黑嘴鸥的5147个繁殖巢;深秋,他们采集候鸟粪便样本,防控禽流感疫情;严冬,他们踏雪追踪丹顶鹤,见证黄河三角洲的新生儿在这里度过严冬。
站在黄河入海口,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泥沙气息。赵亚杰展开最新监测公报:鸟类从187种增至374种,数百万只候鸟在此驻足;淡水补给让芦苇增高了1.2米,底栖生物量增长3倍;就连《诗经》中的“关关雎鸠”,也以震旦鸦雀的身份重现湿地。
暮色渐沉,眺望远方——晚归的鸟群正掠过岿然不动的电子哨兵,现代科技与原始生态在此交响。监测中心的大屏依旧闪烁,跳动的数据汇成一首无声的诗:关于守望,关于新生,关于大河永续奔流的密码。
后记:十年间,赵亚杰走过1.2万公里巡护路,写下40本观测笔记,记录了3700多只东方白鹳破壳新生,近万只黑嘴鸥在黄河口安家。一代代科研监测人护卫大河之洲的故事,是黄河三角洲从“断流之痛”到“万物共生”的缩影。当最后一缕夕阳没入渤海,监测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那是人类献给湿地的长明灯,照亮候鸟归途,亦照亮文明对自然的谦卑。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