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5 10:57:00 来源:信息时报 我要评论
葡萄酒本来是分享和传递情感的媒介,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但在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却走进了一个 “专业化怪圈”。中国的葡萄酒圈子里都说些消费者听不懂的话,把喝葡萄酒搞成学院派喝法,专业术语一大堆,使得消费者不敢涉及,更不敢坐下来好好品尝。
事实证明,不是专家说一瓶葡萄酒好就真的好,而取决于消费者自己对口感是否喜欢,只有消费者自己喜欢的酒才是好的葡萄酒。据报道,随着张扬自我的新时代来临,消费者至上,中国葡萄酒正在面临着一场“去专业化”的革命。
葡萄酒消费人群趋向年轻化
目前,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葡萄酒消费人群开始从原有中年人群向更加富有活力的年轻人转移;葡萄酒消费开始从商务宴请向大众消费转移;葡萄酒的利润开始从暴利向微利转移。这些都是本轮调整极为突出的特点,随之,葡萄酒的“去专业化”也开始从葡萄酒行业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
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但记者观察发现,在大部分葡萄酒品鉴会上,非专业人士的数量远远低于专业人士的数量,这是这个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葡萄酒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有很多的知识和规矩,比如说要搭配西餐,要知道怎么握杯,要知道怎么闻、看、品。相对比较开放的白酒来说,这些都太过专业和复杂,所以,中国葡萄酒的消费者大多都在不懂装懂地饮用葡萄酒,很多都是在比较压抑地消费葡萄酒。”中食国际红酒联盟、北京中食合众国际红酒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韩枫对《华夏酒报》记者说,这就好像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一样,大家都心照不宣。
高大上的阶段已经过去
随着本轮行业调整的到来,葡萄酒消费回归理性,各环节中的利润泡沫被不断挤压,消费环节的透明度不断提升,这些都使得葡萄酒销售需要更大的市场,需要更多的消费群体,这是本轮葡萄酒去专业化的核心基础。
很多葡萄酒企业和经销商都在转变想法,开始将葡萄酒降低姿态,回归落地,加大和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同时,会自己印制一些葡萄酒的基本知识给刚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引导消费。 “现在,我都在和刚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说,葡萄酒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同样,葡萄酒也不能用金钱来做评价的唯一标准。比如一瓶很贵的葡萄酒,你喝着味道怪怪的,自己极为不喜欢,你能因为贵就说它是好酒吗?”深圳万达进出口有限公司(巴菲尔酒庄连锁机构)总经理陈声达说,葡萄酒高大上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现在去北京的后海、南锣鼓巷的酒吧,可以看到酒单中有很多葡萄酒提供给消费者,与以往不同的是,价位在50元~100元之内的葡萄酒越来越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只要消费者选择消费,葡萄酒的去专业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北京利马日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一民表示。
葡萄酒文化需要走近大众
Wine-Searcher知名撰稿人Jeff Siegel曾在自己的专栏中写道:“喝葡萄酒的人包括两种:假内行和不懂酒的普通消费者。前者操控着葡萄酒行业,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葡萄酒算得上好酒,一瓶葡萄酒应该值多少钱,赤霞珠和美乐有什么区别。后者则总是云里雾里:有谁知道答案?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显然,这些问题在所谓的"主流葡萄酒媒体"很难找到答案。他们的目的往往是进一步加深葡萄酒的高深莫测而非实实在在地教育消费者。”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这酒有股什么味道,太多的虚无缥缈的形容词出现在各种品鉴会上。同时,也有太多教条主义的人混迹在葡萄酒圈内,动不动就说谁谁不懂酒。”某位进口葡萄酒经销商说,行业内很多固化思维需要改变,一方面,这个行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自身修养高的从业者,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固化思维走入了极端之后就会给行业带来阻力,中国葡萄酒行业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专业化的过程。
澳大利亚天鹅酿酒公司中国区总裁卢小龙也表示,只有葡萄酒实现非专业化、大众化、年轻化、时尚化才能取得更大的市场,中国葡萄酒行业现在需要实现非专业化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走近葡萄酒。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