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之际,多变的天气会对肠胃造成不小的影响。因为肠胃是我们吸收、消化营养成分的重要通道,一旦肠胃出现了问题,抵抗力下降,各种疾患便会趁机“偷袭”。专家提醒我们,针对春夏季引起肠胃病高发的情况,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必须随之有所调整,而且一定要加倍注意对胃肠道的呵护。
春夏交替多防消化疾病
春天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跟着醒了过来。加上天气变化快,忽冷忽热,常使人体抵抗力降低,致使腹泻、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发作,特别是小孩和老人家。因此,在春夏期间,特别是气温变化大时,家人一定要有所防范。
到了春夏交替时,为了使人体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全身的气血都向外发散。在人体的内部,肠胃就会出现“内部空虚”的情况,阳气不足,脾胃功能不足。因此,春夏的饮食,应避免不容易消化的,尤其是油腻、寒凉的食物。到了秋冬季节,边关都相安无事了,气血又被调回内部,调养休息。这时候,人体内部气血相对偏盛,脾胃功能也相对旺盛。
天热也要让胃肠暖一暖
天气逐渐炎热,不少人都喜欢喝冷饮,认为多喝就能祛暑、泻火,可是一些人就因饮冷饮而导致胃肠“弱不禁风”。从食疗的角度来说,食物的温热、寒凉等天然属性要与摄食者的体质状况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胃寒”。养胃一定要考虑季节气候变化。热天里不少人喜欢开着空调睡觉,而且晾着肚皮散热,因此,腹部很容易受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肚子痛、腹胀等不适。所以天再热都要注意腹部保暖,睡觉时至少要在肚子上盖一条毛巾被或薄毛毯。另外,尽量少吃太凉的食物和饮料。过凉的饮食不仅会导致胃肠道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引发腹痛、腹泻,还会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影响消化液分泌。
吃饭要细嚼慢咽勿吃撑
很多人都知道不吃早餐易患胆囊炎、易引起结石等。专家表示,人体的需求是“皇帝的早餐、大臣的午餐,乞丐的晚餐”,意思就是早上一定要吃得好吃得有营养,不能敷衍了事。而晚饭至睡眠之间间隔的合理时间为4个小时。因为晚上睡眠时,大部分器官进入代谢缓慢的“休养”状态,此时强迫胃肠道“紧张工作”,不仅胃黏膜得不到修复,还会促使胃在大量分泌胃液、胃酸,消化食物的同时,破坏胃黏膜,导致胃糜烂、胃溃疡等病。
而饥一顿饱一顿,面对不喜欢的食物宁愿饿着,而见到爱吃的就一下吃到撑,长此以往,肠胃就要“罢工”了。专家提醒,哪怕是爱吃的东西也不要“一次吃个够”,每顿最好都只吃七八分饱,加餐也不要过多。要让肠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则很容易消化不良。而且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负担,减缓肠道蠕动速度。慢慢吃饭,能够让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不至于停留在肠道中造成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