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2 09:42:00 作者:王辉 来源:中证网 我要评论
伴随着上周末国务院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出炉,铁道部拆分的消息最终尘埃落定,而在此背景下,铁道部原有2.66万亿债务以及未来新增债务的定位,进一步受到市场热切关注。
分析人士表示,铁道部拆分之后,原有存量债务及未来继续发行铁道债的定位,未来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虽然债务主体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政府信用支持情况,仍然将是决定铁道债新市场定位的主要决定因素,相关债券投资价值的变化也将更多取决于此。综合各方面分析观点来看,当前许多市场人士普遍持积极乐观态度,不过铁道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2.66万亿债务等待“交接”
根据上周末公布的改革方案,铁道部此次整体将一分为三。方案提出,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同时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按照上述改革方案,铁道部此次拆分之后,铁路领域的政企分开将会由此实现。不过,铁道部遗留的资产和负债也需在改革后进行“交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铁道部总资产4.30万亿元,总负债2.66万亿元。2.66万亿的总债务中,主要为2.18万亿元的有息负债,另有4838亿元的应付款。从期限上看,大部分债务均是2008年以来高速扩张的产物。从债务类型来看,铁道部及下属企业已发行尚未到期的债券总计为7591亿元。具体包括铁路建设债券6220亿元、公司债90亿元、中期票据1060亿元、短期融资债券221亿元,而这也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当前关注的焦点。
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铁道部资产负债率已达到61.81%,税后利润则为-85.41亿元。从目前来看,相对于整体债务,铁道部相关资产自身的偿付能力显然依然不足。
市场期待铁道债继续获政策支持
对于铁道部拆分之后相关铁道债券的状况,兴业证券固定收益投资经理朱文杰表示,铁道部拆分之后,对于债券市场而言,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铁道债“新老划断”的问题。原有发行的铁道债一方面有免息税的政策优惠,另外也有财政部担保,而如果铁道部拆分之后实际发债主体变为铁路总公司,那么其发行定位可能就更偏向于一般企业债的性质。对于目前铁道部的财务状况而言,继续发行新债、以旧换新预计是必须要做的,从这个角度上说,铁道部拆分之后新老铁道债券可能就需要一个过渡期。
与此同时,该市场人士同时指出,对于铁道债未来的流动性状况还无需过于担心。一方面,如果国家支持政策出现变动,原有发行的铁道债由于其政策优势,将在市场上凸显一定的稀缺性;另一方面,以往铁道债主要投资者都是以大型金融机构持有到期为主,也不会在流动性上面临突出的新问题。
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表示,虽然铁道债之前一直享有的都是准国家信用,但铁道部拆分之后也并不意味着其信用一定会降低,这个结论从国开行金融债的信用定位乃至江西赛维违约风险的处理等案例就不难得出。而对于未来铁道部资产债务的处理,鲁政委进一步表示,一个比较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可能就是把铁道部原有资产债务进行两部分划分。一部分类似京沪高铁这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资产,进行面向全社会民营资本的资产证券化;另一部分不能盈利或盈利能力不强的铁路资产,继续由国家提供政策和信用支持。因此,该分析人士认为,铁道部拆分之后,相关铁道债的市场认可度可能并不会下降。
而对于此次铁道部拆分后铁道债自身负债水平、盈利能力等“基本面”的变化,广发证券在本月初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铁道部并入交通部将意味着铁道部投资增速未来几年可能将不会再大幅上升,而融资需求受限将使得铁道债的新增水平保持在低位,这对铁道债市场有着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后铁路资产相关经营价格的市场化,其盈利前景情况,也会对铁道债的价值带来直接影响。不过,目前市场各方对于客运、货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普遍仍持有谨慎态度。相关市场人士指出,考虑到民生等因素,类似客运的市场化定价,带来的盈利水平提升,将不会太明显。中短期内铁道债债务主体的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空间,预计依然十分有限。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