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5 14:35:00 来源:水母网 我要评论
正月初一,烟台是个大晴天。早上不到7点,还没出被窝,就闻到了厨房蒸锅里飘出来的阵阵枣香。按老烟台“二十八,把面发”的传统,家家户户一般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开始发面制作大枣饽饽,而姥姥却年年都要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早上新蒸出一锅,让全家人都在新春佳节头一天闻闻枣香,沾沾喜气,在新的一年里“蒸蒸日上”。
时间倒回到年三十的晚上,当全家人都在忙活着包饺子、看春晚的时候,姥姥专门准备了一块新面板,让我坐下来陪她一起制作大枣饽饽。从三五岁记事起,到如今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二十年的除夕夜,我都是像这样,一边跟姥姥聊着天,一边帮姥姥做枣饽饽,不知不觉就在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忙活到了凌晨。姥姥手法利索,一个个半圆型的小面团被她快速地揉压、攒凑、修整,一排排洁白如玉的饽饽雏形就这样诞生了。直到今天我都没能学会如何揉面,“插枣”倒成了我最感兴趣的事情———用剪刀把泡好的红枣分成两半,再用双手的小指在面团上勾起一个个“面鼻儿”,然后仔细地将红枣插进去。每插好一个,姥姥就会拿起来点评一番。姥姥越是赞美,我便做得越起劲。
虽然我已经二十多岁,姥姥还是会单独为我做几个“小动物”饽饽。无论是栩栩如生的“小刺猬”,还是活灵活现的“神虫”,姥姥三下两下就能做出一个,让我从小就心生崇拜。“老辈子人都把做好的神虫放到面缸里,保佑连年有余,粮食永远也吃不完。”姥姥一边把红枣嵌到“神虫”的嘴里,一边回忆道:“神虫是咱们胶东地区老百姓想象出来的吉祥物,它和刺猬一样,都是财富的象征。过去在农村的时候,我们还把神虫放在钱柜和衣橱里,祈求来年钱花不完、衣服穿不完。”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掀开锅盖,看看自己前一晚的劳动成果。刚刚蒸熟的大枣饽饽散发着热腾腾的蒸汽,白白胖胖的很是诱人,扑鼻的香气萦绕在鼻腔———这就是在我眼中最有“年味儿”的时刻。“过年喽!”姥姥一边喊着一边将这一大锅大枣饽饽端上桌,围在桌前的一大家人怀揣着的过年喜悦和对新春的美好憧憬,都在这热腾腾的枣香味儿中蒸腾开来。
正月初一的上午,父母像往年一样陪我来到南山公园凑热闹。“没有秧歌不叫年”。早上八点半,南山公园里已经挤满了等着看秧歌的市民。在装饰一新的公园大门前,67岁的张淑凤正穿着喜气洋洋的大红衣裳,和同伴们互相帮忙整理着头饰,为接下来的演出做准备。“俺们年年都来,从我退休到现在有十几年了。就是图个热闹喜庆,在这儿比在家过年有意思多了。”张淑凤神采飞扬地说道:“我们这二十几个人都是长城表演艺术团老年协会的,都好表演这口。想想小时候在农村里,正月间,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就蜂拥而至,伸长了脖子抢着看,那种热闹的滋味太让人留恋了。我们年年来这表演,就是想把这热闹的年味儿留下来!”海阳大秧歌是最有烟台本土特色的民俗秧歌表演,古朴豪放,个性张扬,讲究内在力量的扩张。而扩张要靠呼吸来带动,呼吸聚散着内在力量,作用到胸部、胯部,扩展到全身,控制着动作的力度和幅度。“我们都是上了岁数的人,天气这么好,过来活动活动筋骨,既给自己带来了健康,又给大伙儿带去了快乐,这个年过得多有意义!”张淑凤说。
节目在震天响的威风鼓表演中火热开场,又在一幕幕谐趣横生的火爆剧中进入高潮。色彩浓烈的花衣裳、风趣幽默的表演、富有节奏感的锣鼓声,让人倍受这喜庆气氛的感染。几个老年人感情充沛,“拉大场”,“摆阵势”,扭得风风火火,酣畅淋漓,把前来凑热闹的市民们带到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这是我印象中最暖和的初一了。”刚刚演完一场的张淑凤穿得不多,却已跳得满身是汗了:“年味儿就是要这样热腾腾的!”张淑凤和同伴们开心地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