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退休”猜想:或难上演柳传志式复出

2013-05-11 08:43:00    作者:亿邦动力网   来源:亿邦动力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退休 失控 谷歌 柳传志式 球员
[提要]【亿邦动力网讯】5月11日消息,昨天,马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风清扬”,正式退隐江湖。作为中国互联网“教父”式的人物,马云的离开是否会引导阿里巴巴走向另一方向,取决于马云能否清醒的认识自己。

  【亿邦动力网讯】5月11日消息,昨天,马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风清扬”,正式退隐江湖。

  正如NBA会为杰出的球员退役球衣一样,卸下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马云却被永久地挂在了中国创业领袖的旗帜墙上。

  在这面墙上,有柳传志、任正非、史玉柱……对于新晋者马云而言,这是一堂新的课程和新的人生旅程。

  但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后马云”时代却充满了无数猜想。

马云

  猜想一:离开马云阿里巴巴会不会失控?

  此前,曾有媒体将后马云时代的阿里巴巴格局比作走向“失控”。也即意味着“去马云化”的阿里巴巴开始摆脱权威的绝对领导,进而走向组织系统群体智慧迸发的阶段。

  的确,阿里巴巴新的矩阵式架构与这与《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所著《失控》一书中所描述的状况非常相似,尤其是离开马云这个舵手之后。

  但“失控”局面真的可以帮助阿里摆脱大公司病带来的诸多隐患吗?

  亿邦动力网借用《失控》的观点,近似大脑神经元式的群体组织架构存在天然的逻辑缺陷:如非最优、不可控、不可预测、不可知、非即刻。

  具体阐释则是:

  ①没有中央控制,群系统的效率低下;②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引领群系统犹如羊倌放羊:要在关键部位使力,要扭转系统的自然倾向,使之转向新的目标;③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影响着系统的发展;④系统越是复杂,需要的预热时间就越长,上百万自治成员必须相互了解。

  这就是凯文·凯利所预见的分布式管理模型的弱点。这些潜在问题在阿里巴巴新的组织架构下则相应体现为:

  ①事业部越分越细,各司其职的另一面是彼此的孤立;②价值观容易被稀释,管理难度加大;③局部试错机会变多,整体试错成本也越大;④战略决策不能迅速执行,效率会在执行过程中递减。

  矛盾在于,为了使公司正常运转,它的管理者必须容忍瑕疵。这也意味着,新的管理者必须让线性的、可预见的、具有因果关系属性的中控管理,与纵横交错、不可预测、失控的去中心化管理系统相融合,在灵活性、效率、成本、收益之间做出抉择。

  所以,阿里巴巴的“失控”绝非真正失控,马云退休实则“退而不休”。作为战略委员会的最高决策者,马云依然是成为这个庞大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总控,在控制与适应性上寻找最佳平衡点。

  分析人士向亿邦动力网指出,陆兆禧接替马云成为CEO,更大程度上成为马云寻找的“掩体”。马云留下更多的机会让接任者试错,当阿里巴巴未来在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新的组织构架爆发的问题时,可以避免首当其冲。

  猜想二:马云会不会以柳传志的方式复出?

  假设阿里巴巴果真失控,马云是否会像柳传志当初重整联想一样,火线复出?

  回溯柳传志离开联想后所爆发的问题:PC市场份额下降、并购IBM后进军海外步伐滞缓、跨国管理者与母体公司貌合神离,遭遇连续11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亏损……也许只有当阿里巴巴不幸出现了上述严重情况,才会让马云重新回归。

  但从阿里巴巴可预见的轨迹上判断,这种猜想很难出现。

  业内人士评价称,并非阿里巴巴胜过联想,而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会像传统企业一样,必须会做一些蛇吞象的举动。

  综观国内互联网巨头,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抑或百度,与海外互联网企业全面交锋的时代尚未到来。即使局部会爆发诸如淘宝与ebay、百度与谷歌这样的竞争,但最终均在本土作战上取得胜利。

  但传统企业在市场竞争上则没有这样的壁垒,在触碰到国内市场的天花板后,他们势必要向海外进军。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无论是联想、海尔,还是华为,都接连碰壁。

  以联想为例,在收购IBM PC业务成为一家跨国公司后,让一个只在中国市场历练过的领导人担纲在全球开展业务的公司的CEO,并得到国际化色彩很浓的董事会支持,还要保证该项收购获得美国方面的批准,“柳杨配”很难实施。而这也正是联想后柳传志时代问题频发的终极诱因。

  反观后马云时代的阿里巴巴,则很难出现相似问题。

  首先,阿里巴巴在短期内没有激进的国际化策略,无需与海外互联网巨头硬碰硬,只要稳固国内电商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即可过渡顺利。

  其次,阿里巴巴的文化决定了本土高管更容易胜任。马云早期创业阶段也曾引入外来高管,但最终能够站稳脚跟的,仍然是阿里自身培养的人才。因此,大权旁落和文化冲突可以避免。

  再者,彼时的柳传志已从联想集团彻底退出,专心做投资。当联想出现问题时,只有携杨元庆归位,才能双核驱动。而马云依旧是董事局主席,是“垂帘听政”的掌权者。即使回归,也不过是从幕后走向前台。

  猜想三:马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张朝阳?

  “与其猜测马云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张朝阳,不如说阿里巴巴离开马云后是否会走向如今搜狐的命运。”一位电商企业负责人指出。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在企业最需要进阶的时刻选择“闭关”,让后者错过了与其他门户的竞争的绝佳时机。张朝阳本人对此的反省是,中国的企业家面临精神危机,尤其是成功的企业家。

  显然,与上一代传统企业领袖经历的漫长爬坡相比,互联网创业者更容易迅速成为“新贵”。其快速创富的过程中,积累的压力也非比寻常,因此满载成功之后,他们需要自我释放。

  正如《创业家》社长牛文文指出的,这一代创业家看似成功背后,却同样存在迷茫、焦虑和不安全感。“前半生奋斗,后半生享受”成为创业家急于摆脱创业阶段辛苦劳累的终极目标。

  而这与张朝阳所言的“过于追求小我、不能摆脱浅层次的赚钱、享乐度过余生”创业心态如出一辙。在这种精神危机下,创业者难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容易陷入自我膨胀,也便不能将创业当做“重复的修行”。

  而企业家一旦自我管理的失控,往往比企业的失控更为严峻。

  作为中国互联网“教父”式的人物,马云的离开是否会引导阿里巴巴走向另一方向,取决于马云能否清醒的认识自己。

  而今,马云正式宣告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他没有像史玉柱一样,说“今后很难再见到我了”;也没有向柳传志一般,表示“只有在成功的时候离开”。虽然更关注公益事业、太极拳和大自然,但他否认“离别”,对于企业人才的培养也仍然惦念。

  更重要的是,马云心头最后一道关卡尚未冲破——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在此之前,他还很难放下一切。

  “身退心不退,作为董事局主席,马云还是会随时在阿里敲打,他还未能完全‘赎身’成功。跟雅虎股权回购谈判五六年来,马云最需要战胜的是自己的心魔……”亿邦动力网引用《彭博商业周刊》对马云最后的评价。

曹守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