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0 08:59:00 来源:重庆晚报 我要评论
刘增宪在丙安红军渡口采风绘画
刘增宪将自己的画作送给老红军刘文治
刘增宪在陕北窑洞前作画
刘增宪重走红军路绘制的部分“长征日记”
8日早上,小雨。重医附一院5号楼,63岁的刘增宪小心翼翼地把一个精心装裱的大相框抱到104岁的刘文治面前。刘文治伸出手摸了摸相框里的照片,认真端详起来。过了许久,刘文治慢慢开了口,笑着说:“不错,不错,很有精神头儿。”
这张照片是刘增宪专门为刘文治拍摄的,后期还经过油画风格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厚重传神。刘文治抬手指着刘增宪头上的红军帽说:“这帽子可以啊。不是吹,我以前就是做这个的,做得很好。”
刘增宪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文治是我市目前年龄最大的老红军。这两位年龄相差41岁、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如何成了无话不说的老友?关键词是——红军和长征。
长征情感潜移默化
“父亲曾告诉我,如果对红军历史感兴趣,一定要到实地去看,多走、多听。”
刘增宪的父亲刘一层是著名油画家,师从唐一禾(中国著名画家,大师徐悲鸿同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刘一层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军。
刘增宪说,父亲15岁时,就在湖北省大冶市姜桥镇参加了红三军团儿童团,负责插路条、站岗等工作。在刘增宪17岁时,父亲决定让他下乡当知青,地点选在父亲的老家。
“提起父亲,当地很多人都有印象,经常跟我摆谈父亲当红军的事。”刘增宪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在自己印象里,父亲是个地道的知识分子,绘画造诣很高。“但父亲也是个热血男儿。他曾告诉我,如果对红军历史感兴趣,一定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要到实地去看,多走、多听。”
让刘增宪做出重走长征路决定的,还与刘文治有关。刘文治1933年8月参加红军,工作是为战友们缝制军帽和米袋,后成为女兵排排长,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刘增宪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他与刘老虽然是在偶然情况下相识的,但成为朋友却是必然。从2012年起,他便经常到刘老处聊天,话题大多围绕刘老本人,内容也是刘老当红军的故事。“刘老经常给我说起她参加红军时的情形,还有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我曾问过刘老长征的感受,她说不记得了,只知道要一直走下去,直到胜利。说到条件艰苦、战友牺牲时,她语气低沉,还会流泪;说到荣誉理想、战斗胜利,她又会精神振奋,语气激昂。”刘增宪说。
父亲和刘文治的红色事迹,潜移默化地使刘增宪对于长征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使他逐渐成为一个骨灰级的长征粉丝。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