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记者 孙淑娟 东营报道
一支毛笔,承载着两千年的文化记忆;五代传承,延续着不朽的匠人精神。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中华齐笔这一古老技艺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明昌的手中焕发新生。作为中华齐笔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守护着家族百年制笔工艺,更让这项源自春秋战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千年齐笔 书写华夏文明的“江北名笔”
中华齐笔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广饶县志》记载,当地制笔技艺在秦汉时期已趋成熟,至明清达到鼎盛,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并称“江北三大名笔”。
“齐笔最大的特点是‘尖、齐、圆、健’。”郭明昌向记者介绍,“其笔锋锐利饱满,吸墨均匀,特别适合表现中国书画的韵味。”历史上,齐笔曾是文人墨客的案头珍品,更随着丝绸之路远播海外。
在郭明昌的齐笔作坊里,时光仿佛凝固。墙上悬挂的族谱清晰记载着:清光绪年间,郭家先祖郭玉堂创立笔坊;民国时期,第二代传人郭振声将齐笔销往京津;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传人郭树林创新“兼毫”工艺……如今,郭明昌用五十余年的光阴,让这项技艺跨越百年时光,将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濒临失传的边缘重新带回大众视野。
“我14岁随父亲学艺,每天要练10小时水盆功。”郭明昌回忆道。所谓水盆功,是制笔最关键的环节——在冷水中梳理笔毛,匠人的手指常年浸泡得皲裂。正是这份坚守,让中华齐笔保留了最纯正的“三义四德”古法工艺。
文脉永续 让世界看见中国笔韵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制笔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机器制笔冲击市场,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兴趣渐淡。但郭明昌从未想过放弃,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他推出一系列作品,将书法、篆刻、雕镂等艺术融入其中,使齐笔兼具使用、玩赏、收藏、馈赠价值,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让文脉永续,让世界看见中国笔韵。
为了让齐笔制作技艺后继有人,郭明昌还积极投身于非遗传承教育工作。他走进学校、社区,为孩子们和爱好者讲述齐笔历史,演示制作工艺,手把手传授制笔技巧。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对齐笔制作技艺产生兴趣,一些年轻人开始拜师学艺,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从春秋战国的竹简到数字时代的宣纸,齐笔跨越两千年而不衰。在郭明昌这样的守艺人手中,非遗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文明。正如他常说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笔尖上的技艺,永远鲜活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