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09:34:00 作者:厉衍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全民健身路径的器材就是一种工具,使用者只有掌握了科学、正确的使用方法,才可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当前,全民健身的软件建设仍是“软肋”
如今,城市里的锻炼场所还真不少: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公园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最方便的恐怕还是小区里的全民健身路径。据统计,从1996年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在广州诞生到2012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全民健身路径26.1万条。居民区、马路边随处可见的全民健身路径,不仅方便了市民锻炼身体,也提高了老百姓的健身意识。
方便归方便,但来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特别是初来乍到者,对如何使用摆放在健身路径上的十几种健身器材还是有不少困惑。因为健身路径上的器材使用说明大多比较简单,甚至有些干脆就没有使用说明,使用者往往难以据此获得直观、正确的使用方法。
据观察,多数锻炼者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器材时,对于自己认识的就根据经验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路数”;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就看别人怎么做,然后“照着葫芦画个瓢”。全民健身路径本是市民锻炼健身方便之所,但锻炼者摸索出来的操作往往不够规范,对自身可能造成“锻炼不成反伤身”的后果,对器材则可能损害其使用寿命。
本质上,全民健身路径的器材就是一种工具,使用者只有掌握了科学、正确的使用方法,才可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想让锻炼者了解器材使用方法其实并不难,安排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锻炼高峰为市民答疑解惑就可以解决。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的硬件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在第一线经常从事健身服务指导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指导水平整体不高、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善,全民健身的软件建设仍是“软肋”,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如何在把健身器材送到市民家门口的同时,把科学的健身理念和方法也一同打包入户?这是今后相关部门在推进全民健身建设时应仔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