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在黄河三角洲腹地,一片3000亩的盐碱地正悄然进行着一场“蜕变”。这里土壤含盐量横跨1‰-20‰的全梯度分布,曾被视为“农业禁区”,如今却成为耐盐碱作物品种的“天然实验室”。从“寸草不生”到“亩产千斤”,从单一治理到全产业链开发,垦利区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用一场“绿色革命”破解了“白色荒漠”的生存密码。
在基地里,整齐的田垄上呈现出不同的生机景象:冬播油菜的菜荚随风摇曳,形成一片浅黄色的波浪,如同艺术家笔下的油画;春播油菜则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植株健壮,茎秆笔直地向上生长。这片含盐量梯度分布的土壤,为农业科研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
据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油菜研究室主任白非介绍,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多所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联合攻关,科研团队重点筛选了具有性状稳定、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的油菜品种,并在此进行实地试种。
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实际上,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综合运用工程化治理措施和土壤、耕作、水利、品种等技术向盐碱地要效益,正是东营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良方”。
基地依托盐碱地含盐量全梯度分布的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五大试验区,在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盐碱地治理、种植技术优化、智慧农业管理及基础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垦利模式”。基地从16个物种、1400多个品系中成功筛选出24个耐盐碱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推广面积超30万亩。其中,在3‰-5‰盐度土壤中,节水抗旱水稻、耐盐大豆等8个品种表现突出,耐盐小麦“京麦188”亩产达502.3公斤,较常规品种增产40%;在5‰-12‰重度盐碱地,5个耐盐油菜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华油杂62”亩产菜薹1000斤、菜籽230斤,兼具高耐盐与越冬稳定性。基地创新提出7种盐碱地治理模式,包括“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技术”“膜下滴灌系统”等,通过工程、农艺、生物措施协同发力,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升耕地质量。
针对不同盐碱梯度,基地推广“耐盐小麦+大豆/玉米”“耐盐油菜+大豆/玉米”等轮作套种模式,并在重度盐碱地试点“一年两茬油菜+玉米/甜高粱”轮作,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累计产业化推广新技术8项。依托物联网技术,基地建成全梯度盐碱地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农情监测、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功能,与黄三角农高区国创中心数据互联,构建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基地设立耐盐碱育种实验室和公共检测室,开展品种中试及环境模拟实验,已为多家科研机构提供水质、土壤、作物成分检测服务,加速耐盐碱种质资源研发。
目前,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已形成构建一条从“选种——种植推广——食材/食品开发——产品销售推广”完整的“全产业链”模式。为全国盐碱地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示范。
在盐碱地治理领域,种植端创新突破引人注目。垦利区研发出一套“梯度式”盐碱地综合治理方案,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良制”的“五良融合”模式,为不同盐碱程度土地开出精准“处方”。这套系统化解决方案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更创新推出“土地保姆”服务模式,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服务。2024年,垦利区新增推广面积达5.2万亩,使昔日贫瘠的盐碱地重焕生机。
基地的食品研发实验室里,油菜薹正经历“华丽变身”。“盐碱作物因逆境生长,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普遍高出15%-30%。”研发人员拿起一袋面包介绍。在产品加工领域,基地聚焦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开发,建成专业研发实验室,深入挖掘盐碱作物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特色。目前已成功研制出菜薹面包、曲奇、馒头、桃酥等系列功能性食品,为盐碱地农产品增值开辟了新途径。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