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9 14:30:00 作者:王东奇 田真 张霞 来源:胜利日报 我要评论
对于地质工作者,人们脑海中常出现这样的身影:地质人员拿着铅笔、尺子,对照着参数手绘地质图形,在对比不同井的地层图时,拿着放大镜,一点点地进行对比,寻找差异点。
这个过程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容易串层,发生错误。“信息化工作平台,使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东辛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数模主管师陈振荣从采油厂信息化平台中获得了不少的便利,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多井综合对比,对地层对比进行检查。
同时,过去需要耗时3到4天的手工绘制剖面图,现在仅需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工作效率提高了。
数据对于地质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地下情况需要分析地质数据,定措施同样需要数据的支撑。“对数据库采取集中管理、统一维护的方式,通过软件平台对各类数据进行存储,为开展二次研究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数据基础。”东辛地质所副所长魏进峰说。
东辛地质所充分利用信息化这个平台,把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建模数模工作以一体化的方式运行,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把三维模型成果应用到地质研究和油藏开发的各个层面,提升老油田精细开发水平。
陈振荣说,如果仅仅靠人工录入数据,建模的过程将会非常缓慢,而且精细程度难以保证。
运用数值模拟,他们把区块剩余油的分布情况绘制成图,然后发到采油矿、采油队,提升全员认识水平,让工作人员对管理区块的地下情况有个直观的了解,为他们在定措施、上技术时提供依据。
而数值模拟可视化、集成化的特点,解决油水井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使判断的准确性得以提升。
辛100-斜55井组的调整让魏进峰印象深刻,他介绍说,这个井组中的辛100-斜55井在不同含水时多次调参,但调参后含水变化趋势不同,井组下步配产配注调整方向不明确。
为此,建立了辛100-斜55井组数模模型模型,设计多套方案,在不同含水级别时调参,对比预测含水变化趋势。
2012年三季度应用该研究成果配产配注调整82井次,与调前对比,单井日增油0.8t,含水降低1.5%,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下调参数降液的25口井,单井日液降低了4.4t,但日油增加了0.1吨,打破了之前见到含水上升水井就降配注的惯例。
“配产配注是注水开发油田非常基础的一项动态分析工作。”魏进峰说,以往的配产配注工作哪口油井需要上调参数增加液量是一个定性判断,到底增加液量多少,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
依靠数值模拟,通过创新配产配注量化计算方法实现了这个有效手段的升级。这种定量化计算每口油井该科学的增加多少液量,计算出来达到一个最佳值,提升油田精细开发水平。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