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3 08:37:00 作者:杨 辉 李江辉 来源:胜利日报 我要评论
第四届“山东优秀发明家”,并被省政府授予一等功奖励。这是钻井工艺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石化高级专家杨锦舟前不久获得的荣誉。
在杨锦舟看来,这个荣誉应该属于大家、属于集体。
他说,自己只不过是带了个头,主要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让随钻测控技术实现了由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与无线随钻结缘
1993年,攻读控制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杨锦舟作为高科技人才被引进钻井院。他回忆,当时,自己在仪表所工作,由于常年没活干,20多个人的单位,每天只是修修复印机、打印机,日子过得平淡、无聊。
1997年,事情出现了转机,从此,他与无线随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之不懈付出。
这一年,钻井院从国外引进无线随钻测量仪,让仪表所负责日后的仪器维修,这让憋了好几年的杨锦舟异常兴奋。
杨锦舟介绍,1998年之前,我国的无线随钻测量技术一直被国外几家大型公司垄断,他们的仪器只租不卖,且租金高得惊人。曾有国内研究机构组织力量试图攻关,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如果我们能在无线随钻测量技术上实现突破,不仅可以打破国外大公司的垄断,而且能为我国的钻井事业节省大笔资金,在随钻测量上拥有发言权、自主权。”杨锦舟讲述了他当时的想法。
于是,他们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手头的资料又有限,怎么办?与杨锦舟一起共事的同事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当初的情景。曾有一段时间,他们专门去北京中关村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经常中午忙过了头,错过了吃饭,一直饿着肚子坚持到晚上。
“整个团队似乎达到痴迷,丝毫没有感觉到苦和累。” 已与杨锦舟共事20余年的钻井院随钻测控技术研究所专家张海花说。
经过一年多的攻关,他们终于完成了地面接口箱的研制任务,填补了该项技术国内空白。从1998年开始,他们进行批量生产,减少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从此,无线随钻改变了仪表所的命运,也改变了杨锦舟的人生轨迹。
喜欢思考的工作狂人
喜欢思考、爱干活、工作狂。这是同事对杨锦舟的一致评价。
在杨锦舟眼里,思考就是一种享受。
每次面对难题,他总喜欢弄个水落石出,当大家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方案时,他就思考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想,优势在哪里,有没有不足。尤其当自己的解决方案行不通时,他就独自静下心来,从仪器的工作原理入手认真进行分析,直到完全弄明白,然后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将分析过程做好记录,写下自己的不足。
“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可以借鉴,避免走弯路。”杨锦舟说。
“老杨没有别的,就是喜欢干活。虽然58岁了,还是没日没夜地做研究,连年轻的小伙子都熬不过他。”钻井院随钻测控技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陈祥安说。
陈祥安告诉记者,无线随钻现在看起来简单,但当时攻关非常艰苦,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1998年毕业到随钻测控研究所参加工作的李洪强说,经常看到杨师傅办公室的灯很晚还亮着,“是不是忘记关灯了?”后来他才知道,杨锦舟经常凌晨两三点才离开办公室。
作为钻井院首席专家的杨锦舟,院里也给他配备了办公室,但是,他几乎不去,原因是与大家一起探讨问题不方便,就这样,那间办公室一直长期空着。
为了攻克随钻测控技术难关,杨锦舟带领团队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实践创新,终于成功攻克了下传脉冲信号的模式识别、脉冲数据对比、井下工具自适应节能等技术难关。
在一系列难关取得突破的同时,他也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制订行业标准4项及企业标准12项,发表论文30多篇。
做随钻测控的领跑者
从一无所有到自主生产,从模仿复制到技术创新,钻井院随钻测控技术一路走来,成绩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响。
2009年,杨锦舟带头攻关的“复杂结构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杨锦舟并不满足。
他说:“要做随钻测控领域的领跑者。”
2011年,杨锦舟向院领导立下军令状:一年内完成近钻头地质导向科研攻关,把测量点从离钻头20米,迁移到离钻头0.6米,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终于取得了突破。
当年,他的发明专利“随钻双感应电阻率测量仪”实现随钻多深度感应电阻率测井技术,获2011年度中国专利优秀奖。“近钻头地质导向技术”获2012年中石化技术发明一等奖。
如今,无线随钻测量、多参数随钻测井和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等随钻测控技术已经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实,这些成绩并不是最让我引以为豪的事情,让我最开心的是,通过这一次次的攻关克难,我们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创新理论,组建起了自己的一套创新人马,团队的思维从以前模仿复制向自主创新转变。”杨锦舟说。
工作中,杨锦舟还时刻关注世界前沿技术发展,他利用相控雷达理念,成功开发出相控声波成像定位技术。
结合生产的需要,杨锦舟和他的团队正在向地质导航和油藏导航进军,确保做到超视距发现、准确捕捉进入油藏、准确安全评价油藏,捕捉最佳窗口,发现、捕捉、定位,让钻头长上“眼睛”,洞悉地下的点点滴滴。
杨锦舟说,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控制工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瞄准的目标,在这个领域,我们一定要挤进领跑者行列。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