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0 16:00:00 作者: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中国好声音》上周五开播,与《快乐男声》正面交锋,而《中国梦之声》也已进入直播阶段,三档目前人气指数都颇高的节目,连同其他音乐节目新秀,不仅占据了荧屏,也成为观众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都是在看电视,但听听大家的讨论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关注点大有不同。
□看八卦
好声音
离不开好故事
为什么都是音乐类节目,观众却并不全在听歌呢?其实,制作方在最初的定位中,就不只是把唱歌作为重心了——节目早已被设计出了不同的看点。《中国好声音》除了严把“好声音”这一关,同时特别注重“真人秀”层面的呈现,节目宣传总监陆伟认为:“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要真实展现台上每一个人的性格。”也因此,从第一季节目开始,就始终有人质疑“好声音”其实是“好故事”。同样,《中国梦之声》里黄晓明一会儿叫这个“菜缸公主”,一会儿给那个取绰号“树叶王子”,给学员贴上一个个标签,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这正是真人秀节目通用的制作手法。
大家都在“讲故事”,今年的《快乐男声》出人意料地抢眼,左立和他的“熊小姐”的爱情故事被网友们津津乐道,支持者仿佛在歌里都能听到爱情,无比感动,反感者则认为这又是一次用故事来博人气的煽情炒作。随着事态逐步升级,网友们议论的焦点也从左立身上转移开来,集中火力“黑”起了“熊小姐”,针对她的“扒皮帖”到处都是——有没有搞错?这是音乐节目,最“火”的却是选手的女朋友!管它呢,只要被人关注,节目就成功了。
虽然很多人号称“我只想听音乐,不想听故事”,但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些背后的故事、没有可供人挖掘和议论的猛料,怎么提升收视率,又怎样让观众记住这些走马灯似的歌手?制作方安排“讲故事”的环节,实际上也是迎合观众的喜好,因为很多人对学员性格和经历的热衷已经超过了对唱功的关心。这是娱乐节目,不是青歌赛,况且有些人看电视,不就是为了八卦和吐槽的吗?
□看长相
“外貌协会”
只关心脸
虽然《快乐男声》也会讲故事了,但它终究不是以故事制胜的。《快乐男声》向来以十几岁的青少年作为目标受众群,比起唱功和故事来,“鲜肉”的质量更加重要,因为它需要的是一群看着帅哥犯花痴的忠实歌迷,只要选手符合“90后”和“00后”小姑娘的审美就好。你甚至不知道往届《快乐男声》中出来的陈翔、武艺们唱过什么歌,却总能在有人攻击他们时,遇到跳出来大吼“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的粉丝。
《中国梦之声》则有另一种追求,总导演王磊卿强调“综合性”:“正确的价值观,结合非凡舞台表现力,综合在一起才是偶像。”所以,James和央吉玛这样有“明星范儿”的学员每次都能轻松过关,即使他们的唱功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外貌协会”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这个喜欢“造神”的时代,老老实实唱歌,还不如努力把自己包装成“女神”“男神”见效快。
□看明星
不请大牌的节目
没人关注
谁都不能否认,比起选手来,星光熠熠的评委席受到的关注更多,明星占据了节目宣传的大头。每个节目都在比谁请到的明星最厉害,却不管选手水平是不是对得起大笔制作费;也许因为选手质量不高,又迫使节目为留住观众使劲请明星……这种循环让现在的综艺节目最终变成了明星阵容的烧钱大比拼。
当然,明星满足观众和制作方的同时,自己也涨了身价,多了机遇。韩红当过导师又去主持了,杨钰莹则试过主持再坐上评委席,羽泉、杨坤、蔡国庆、沙宝亮等人也穿梭于各档节目里。
不说请得到的“天王”“天后”们,就算请不到的大牌比如王菲,也莫名其妙被节目“绑架”,《中国梦之声》曾被传有窦靖童参赛,王菲发个微博就“被”与《快乐男声》评委谢霆锋联系起来,更别说她还早就被预测将成为《中国好声音》里那英邀请的梦想导师。
评委的“内战”也是节目极力渲染,又被观众重点观察的方面。章子怡对罗大佑翻脸、那英与张惠妹不和、陈坤“怒砸”谢霆锋等等明争暗斗,是每档节目必然会进行炒作的新闻。选秀节目越来越像电视剧,明星演员、狗血剧情、冲突悬念一个都不能少。当年《快乐男声》一个杨二车娜姆就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跟现在比比,观众的口味可重得多了。
□看水军
直播还是录播,
值得掐架吗?
还有些人关注的是节目的播出形式。随着《中国梦之声》也开始直播,它和《快乐男声》便都开始用“有种你也搞直播”来向《中国好声音》叫板。已经积累了多年直播经验的《快乐男声》,就将“直播”当作压制《中国好声音》的最大优势。
《快乐男声》的直播水准的确高于其他节目,去年的《中国好声音》决赛直播就曾出现过混乱场面,而《中国梦之声》在首次尝试直播后,不仅导师风采稍逊,选手状态也有所下降。在直播技术上,后起之秀还得向《快乐男声》多多学习。但《中国好声音》认为,真人秀节目的流行趋势是录播,陆伟表示:“录播更注重细节和品质,直播更注重时效和悬念。对‘好声音’来讲,我们提升的空间在于品质,怎么样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在剪辑上不断进步。”
对大多数看热闹的观众来说,直播或录播并不重要,这几档节目里也没有一档从头到尾只采用一种播出形式。网上的激烈争执,无非是一种宣传策略,更变成了几方水军辩论的主题,直播到底是不是评判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想必制作方自己也心知肚明。除此以外,收视率出来要吵一架,有噱头的选手要“刷”进话题榜,还有到处传播的所谓“内幕消息”……如果光播节目却没有水军在网上斗智斗勇,简直要少一半的精彩呢。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