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0 07:45:00 作者: 来源:光明网 我要评论
第一次见到陈昌平的时候是十年前,那时他是大连一个知名地产公司的常务副总。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童心未泯,很难将他与做生意的人联系起来。十年之后,他成为辽宁大学的教授,电话里的陈昌平还是那样的随和有礼。当记者把采访意图向他表达的时候,他谦虚地表示,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如果非要说《太阳小队》,那一定要感谢一个人——王传珍老师。
《海燕》的王传珍成了挖掘陈昌平的伯乐
陈昌平在课余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首先对大连晚报致力于挖掘和梳理本地文化表示了感谢。回顾老经典给了他一个回忆过去的契机。让他的思绪飘回了1988年。
当时的陈昌平在大连日报社工作。在世纪街那栋沿着铁轨弯曲的大楼里,他经常躲在二楼的资料室里写小说。就是那段时间,他写出了短篇小说《扁太阳》。讲述了主人公的躁动与彷徨,有着那个时代流行的先锋文学的印记。小说写完了,陈昌平首先想到的,就是家乡的文学刊物。因为工作关系,陈昌平认识了《海燕》的王传珍老师。稿子给了他之后便是迫切的等待。很快,王传珍老师回话了,稿子不能用。但是,王老师接着说,他觉得这篇小说不错,他愿意向别的刊物推荐一下。几个月后,被《海燕》毙掉的《扁太阳》,发表在了1989年第4期的《天津文学》,还是小说头题。
此番老经典回顾的是由陈昌平编剧的《太阳小队》,不是回顾他的小说。但陈昌平说:“偏偏我的回顾,与我的小说密切相连。回头看,当年的几篇作品都略显稚嫩。但是,当时那个二十多岁小伙子获得的信心却激励他有勇气在小说的道路上奋力拼搏,至今不竭。”
几年后,大约1995年,陈昌平和王传珍老师重新聚在一起了。这时候,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王传珍老师调到了大连电视台,负责剧本的“研发”。陈昌平也下了海,成了商人。但采访中他一直强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文学的梦想始终没有离开。这一点王传珍老师也知道。陈昌平说:“以王老师的能力,注定了不会平庸地生活。几年下来,他的成绩极其斐然。他的斐然里,总包含对青年后辈的提携和发现。这些人当中,除了我,还有后来名声大振的余淳和郝岩(电视剧《冷箭》的编剧就是郝岩和王传珍)。”
那是一个下午,王老师约陈昌平参加一个聚会。陈昌平说回忆起来一桌人,现在只记得在座的有尚未成名的余淳与郝岩。现在想想,这就是攒弄剧本。当时他“胡咧咧”了一个构思,一下子就被王老师盯上了。
在王传珍的紧逼下,陈昌平写了一个几千字的稿子。这就是后来获得第17届飞天奖一等奖的儿童剧《太阳小队》的剧本雏形。这是陈昌平的一个小说构思。一个踢球的少年,因为掉头发,遭遇到了班级同学的奚落与嘲讽。在老师的帮助下,班级同学爱心萌发,使得离队的同学回到了集体。陈昌平说:“这是一个挺简单的故事,作为小说,似乎单薄了点。但是,作为一部儿童剧,这个故事已经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框架。这个故事里面包含的爱心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挺主流的。”记者让陈昌平和主题曲词作者郝岩提供点《太阳小队》的照片,因年代太久远,二人竟然都没有保存下来,就连“飞天奖”的奖杯和获奖证书竟然也没有保存下来。遗憾之余,记者到网上搜索电视剧《太阳小队》的相关信息,却看到主演班主任的胡亚捷也在到处寻求《太阳小队》的剧照,在大连东北路小学拍摄时的小群众演员,如今也长大成人,点滴记忆还在,他们也在“网罗”《太阳小队》的剧照……
《太阳小队》“捧”出了多个名家
采访中,陈昌平说:“平心而论,我对《太阳小队》的贡献,仅止于此。我们都知道,剧本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剧作的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劳动与创造。如果说剧本是条鱼,真正把鱼做熟了——色味香俱全,还得靠厨师。余淳,就是这样一位厨子。”那时候的余淳,也没什么名气。陈昌平回忆:“这好像是余淳执导的第一部影视剧。虽然是一个单剧本,但是他当年的付出,不比他后来执导电视连续剧付出得少。这样,才有了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除了一等奖,《太阳小队》还收获了东北金虎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等省市奖项。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社会效益。
关于《太阳小队》,记者又采访了同事、著名编剧郝岩,他介绍自己还为《太阳小队》写了主题歌《童年的梦》,这是郝岩第一次创作电视剧主题歌歌词,《童年的梦》获得全国少儿歌曲大赛银奖。此后该首歌曲成为大连少年宫合唱团演出的童声合唱必唱曲目,多次在电视上演出,被收录在多个童声合唱专辑中。
陈昌平说:“此后,王传珍的制片、余淳的导演,郝岩的编剧均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太阳小队》是他们的起点,一个不算低的起点。我无法评估《太阳小队》对我文学事业的影响。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太阳小队》获奖之后我的喜悦心情。这个荣誉,是属于剧组的,是属于制片人王传珍的,是属于导演余淳的。至于我,自然也分享了这份喜悦。荣誉总是创作者前进的动力。”
母爱为他带来《太阳小队》灵感
当记者问陈昌平《太阳小队》的灵感来自哪里。当年,怎么萌生出这样一个构思时,他在邮件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心里爬梳、清理自己的记忆和经历。我终于想起来了,大约四岁的样子,我的头顶生了一簇白发。俗名‘一撮白’。父母领着我,看遍了大连的医院,屁股上为此挨了不少针。去的最多的,是曾经的康复医院。医生为了哄我,每一次扎针之后,都会给我一个小药瓶,空空的,成人的拇指大小。
头上的白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屈辱,不会不在一个孩子的心里投下暗影。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片暗影,或许会以另一种记忆呈现出来。
记得,每次,从医院里出来,母亲都会背着我。我靠在母亲温厚的后背,手里攥着小瓶子。小瓶子空空的,亮亮晶晶,瓶塞是米色的橡胶制成的,摸上去软软的。“一撮白”留给我的全部记忆就是小瓶子了。瓶身清凉,瓶塞温暖。趴在母亲后背上,在树上斑驳的光影下,小瓶子闪闪发光。后来,家里积攒了很多小瓶子了。这成了我童年的玩具。我把瓶子放在脸盆里,用手在里面搅动着。阳光下,瓶子发出细碎的声音。我觉得,那就是阳光的声音。我不太确认《太阳小队》的创作跟这些瓶子有什么关系。但是我知道,童年得到的爱,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他提起笔来,作品里,一定会有这些阳光的声音在响动。”
醉心小说创作
在王老师“松手”之后,陈昌平再也没有“染指”电视剧。几年之后,他重新拿起了笔,写的依然是钟爱的小说。
2001年,陈昌平几乎同时开写两部中篇小说——《复仇记》与《第一次任务》。2002年,写出了至今还是他代表作品的《英雄》、《特务》和《汉奸》三部作品。进入2003年,陈昌平的小说创作进入第一个收获期,该年度相继发表的几篇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尤其是中篇小说《英雄》,在《作家》一经发表,5月23日的《南方日报》上,评论家贺绍俊著文《寻找英雄》,评介中篇小说《英雄》。接着,《英雄》还入围了次年的鲁迅文学奖评选,进入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备选作品选》一书,最终以一票之差落选鲁奖。获得第四届辽宁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发表于《收获》的短篇小说《特务》也引起了较大反响。头题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中篇小说《汉奸》也引起了较好反响。
这一年,仅这三篇作品的转载和选编便有25次之多,几乎进入了该年度国内的所有小说选本。
自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进入了比较稳定的状态,此后陆续发表的《大闸蟹》、《小流氓》、《谁能与我大战八百回合》和《瓶子》等短篇小说均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这期间,他的中篇小说创作更是保持了较好的水准,《国家机密》、《克里斯蒂娜》、《梁祝》三部中篇,先后被《新华文摘》和《中篇小说选刊》三次转载,《国家机密》更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进入了权威的《2004年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
这期间,陈昌平出版了两部专著,一部是中篇小说集《国家机密》(春风文艺出版社之《布老虎中篇书系》),另一部是中短篇小说集《国家机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陈昌平荣获第七届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著名评论家李建军更是把中篇小说《国家机密》当做新时期中国文学重要成果。
陈昌平,男,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一级作家。先后从事过教师、编辑和企管等工作。现在辽宁大学教授。1984年开始小说创作并发表作品,其中《汉奸》、《英雄》和《国家机密》等小说为多家选刊转载,并进入多家选本和排行榜。曾获得辽宁文学奖、辽宁优秀青年作家奖。获得《小说选刊》2003—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中篇小说集和中短篇小说集各一部。由其编剧的《太阳小队》获第17届飞天奖少儿短篇电视剧一等奖。
原标题[老经典:《太阳小队》拿下单本剧飞天奖一等奖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