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崔星国:在“铁门关”聚起一团星火

2020-07-08 11:10:38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王敏

  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乱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森林村居、山东省文明村,成为让十里八乡群众艳羡的村,短短十几年间,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得益于前关村有一名好的带头人,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星国。小身板凝聚大能量,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铁门关”聚起了一团星火,并已然燎原。

  他毅然放弃了如火如荼的事业,应群众之邀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十三年。

  他垫资为村民整理土地,修建文化大院,发展集体经济,曾两次把房产证、行驶证抵押给银行。

  他为“铁门关”文化传承上下奔走,只为这颗昔日的“济水明珠”重新焕发光彩。

/

  崔星国建设“电商之家”,将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7月1日,是党的生日,在这特殊的日子,记者又一次来到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采访,再一次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星国。削瘦却挺拔如松的身板,黝黑的面庞一笑便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47岁崔星国伸出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热情地说:“欢迎来前关村看看!”

  自己垫资40多万元,整理出撂荒地600多亩——崔星国一下在村民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严重,土地少、撂荒地多、产量低,群众收入少,贫穷和落后不断啃噬着前关村村民的心,乡亲们无时无刻不盼着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而在外做工程的崔星国,在村民印象中,忠厚老实、有经济头脑,敢想敢干,无疑是带领前关村人闯出一番新天地的最好人选。

  “我当时自己做工程,养着机械,有近百人的施工队,还有一部客车,年收入上百万元。换届之前,一些村民、老人几次找到我,希望我回家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我在外面干得很好,家人都不想让我回村操这个心。可是在2007年的换届选举中,以全票通过,街坊和党员们都认可咱,于是我就回来了。”崔星国回忆道。

  面对当时的现状,崔星国带领班子成员连续召开会议,分析原因、统一思想,先把班子凝聚起来,决定先从群众最迫切的事做起。2008年一开春,村党支部一班人多方协调、积极筹措资金,崔星国个人垫资40余万元,总投资120余万元实施了土地开发项目,全村1100多亩土地全部整理开发,改造撂荒地600余亩,沟路渠全配套,统一给老百姓重新分了地。这时,群众对村委班子更有信心了,崔星国也在乡亲中间树立起更高的威信。

  紧接着,连续三年,崔星国对全村道路、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共投资160余万元对村内三横三纵2500余米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投资20余万元实施了清脏治乱行动,栽种树木2万余株,在2012年率先实现了村内日常保洁,投资110万元,建设了300余亩的围村林。2014年投资25万元,建成红色剧场,先后成立了农民秧歌队、腰鼓队、庄户剧团,自编节目40多个,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7年底,投资70余万元,新建了26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为群众办事提供了场所。

  “为省钱,我协调私人关系,能让他们能免费的就免费,不能免费的就收本钱,我自己的机械设备就免费让村里用。”谈起当时的困窘,崔星国感慨道,“建文化大院的时候,施工队不相信我,村里又没钱,我就瞒着我媳妇,拿出东城的房产证和行车证做了抵押,后来让我大女儿给媳妇做思想工作,女儿劝她妈,‘我爸想干事,如果你不支持他,就没人支持他了’。后来媳妇也想通了,全力支持我的工作。”

  崔星国最多垫资80多万元,现在仍旧有20多万元的垫资,他郑重地说,“干村党支部书记不是为了鼓起自己的腰包。我爷爷干过村支书,突发脑溢血死在岗位上,我父亲也干了18年的村主任,我不能丢家族的脸,不能丢前关村的脸。”

  正是有了崔星国这个“班长”的无私带动,前关村“两委”拧成一股绳,有劲一处使、有苦一起扛,既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又密切了干群关系。

  从3个到近200个高标准大棚的循环农业产业园——“让村民富起来”是崔星国一直绷紧的弦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增加群众收入,才能推动村里的发展。上任伊始,崔星国就制定了从引领群众发展、与群众一起发展到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思路,让群众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崔星国进行了多种尝试,他回忆,“2011年至2012年,我琢磨着怎么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富起来,刚开始弄了100亩地搞瓜果采摘园,种苹果、梨、中华钙果、耐盐碱花生、耐碱水稻、中药,可是都不成功。2014年到2015年,种了3个大棚,一开始种一次失败一次,后来通过参观考察决定让寿光的菜农帮忙种一年,终于结出令人满意的成果。”

  “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集中资源干大事,没有土地,有好项目也落不下。”有着超前眼光的崔星国,在2018年把村里所有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而这个决定直接促成了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的落地。据了解,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占地1380余亩,110多个高标准中高温大棚,目前仍有80多个大棚在建,涵盖了香菇基地、瓜果采摘基地、蔬菜基地、猪牛羊养殖基地,配套垂钓、游乐、民俗、餐饮,直接带动周边300多名农民就业。

  “看着原来的小麦玉米地上,一个个高标准大棚拔地而起,心里很激动。今年感觉特别累,累在蔬菜的批发和运送都靠我自己,因为村‘两委’成员只有我自己会开车。”崔星国早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往河口、东城、垦利、利津送货,一天至少跑三四趟,他告诉记者,“有一天,我自己搬了33箱蔬菜,每箱90多斤,当场就坐下起不来,拉伤了肌肉,当时我以为自己真不行了。”可他仍旧舍不得雇人分担下,他解释,“自从当上村干部后,挣不了那么多钱来了,就想着怎么省钱,雇一个人就多花一份钱,实在舍不得。如果我实在坚持不了,就让邻村诊所的医生给我打上两瓶吊瓶,插上粗针管、吊得高一点,让药流得最快,三四点打上,五点就能出发,有时不等打完就拔下针就去送货。”

  崔星国和自己较上了劲,“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是绷在他脑中的一根弦,“第二天菜价涨还是跌?怎么发货?如何推销?”满脑子想着村子如何发展,让他“魔障”不浅,导致他经常一天只能睡两个半小时觉。高强度的思虑和劳作,严重透支着崔星国的身体,当身边亲友劝他歇歇时,他却笑着说,“从三月份开始,到现在一直没停,累归累,但是每天劲头很足,每当装上车一走,就会想我又给村集体赚钱啦。朋友笑我说,‘书记不是书记,成了快递哥’!”

  付出总有收获,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前关村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在2019年底,每口人土地流转和分红1400元,加上在家门口打工一天收入80至100元,前关村从一个落后村变成致富带头村,村民幸福感满满。

  走过的路肯定有坎坷、有酸甜苦辣,有一些村民的不理解,也有触碰的利益和激发的矛盾。面对这些,崔星国坚定而从容。可是作为一个男人,虽说是有泪不轻弹,他却说亏待了家人,“媳妇说,‘家就是你的路边店,来走趟,歇歇就走人。’但是看到前关村的变化,别的村民谈起前关村是一脸羡慕,我就觉得很知足、很值得。”

  “我要做‘铁门关’的守护人”——让“铁门关”惊艳是崔星国最大的梦想

  历史上的前关村,是昔日“铁门关”遗址所在。铁门关是明清两代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人口密集,店铺林立。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河道(济水下游)入渤海,这次决口让济水彻底消失,铁门关频遭洪流损毁,最终被黄河淹没。洪流涌过,留下一地荒凉,繁华尽处,沧海归于桑田。

  繁盛一时的“铁门关”虽然实物已然不存,然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1957年,“铁门关”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文物普查时,因地上已无建筑物,故又改为“铁门关遗址”。1979年,利津县有关部门将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我没文化,但是我爱好文化,前关村守护了‘铁门关’这么多年,究竟‘铁门关’什么样?”怎么让更多的人见识到它的美丽,重现昔日荣光?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崔星国,几次跑到国家文物部门,在他的推动下,2015年,“铁门关”由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接升级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和2018年,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探明遗址范围,面积约25.4万平方米,绝大部分位于前关村村庄占压的范围内。2019年10月至12月和2020年4月,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遗址核心区发掘,布方面积约400平方米。砖基房屋建筑和砖路建筑的发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遗址的性质,为铁门关遗址作为明清时期港口城市提供了重要依据。

  “‘铁门关’遗址,是我省有史以来发现的地下建筑群最大的一个,对研究山东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月份,国家文物司和省文化厅将在这举行全国古港口研讨会。”崔星国把自己比作是“铁门关”的“守护人”,他带领记者来到遗址挖掘现场,骄傲地说,“遗址中心挖下去的地方就有我家的老宅,现在整个村庄都在遗址上面。”

  村庄如何整体搬迁,如何复原古村落,建设新的村落,崔星国有自己的思路,“如今,投资近500余万元新建的铁门关历史文化展馆,带领人们走入“铁门关”、感受“铁门关”、融入“铁门关”,全面接受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投资360万的护城河衬砌工程将在2个月后完工。如果村庄实现整体搬迁,在原址上建“铁门关”遗址公园,同时建设江南别墅花园式新村,恢复古港口面貌,结合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让文化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村子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区,让游客来了之后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有得捎。”

  让“铁门关”在世人眼中惊艳,是崔星国最大的梦想,他说,“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