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生态” 这波操作很溜儿

2020-09-25 18:30:4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唐梦琳 李乃馨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山东省委网信办承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市委网信办、淄博市委网信办、东营市委网信办等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于9月22日-24日举行。24日,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走进东营,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典型,生动展示沿线各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唐梦琳 李乃馨 东营报道

  判断一个地区是否生态、是否环保,鸟类往往比人类更加客观公正。在东营人眼里,鸟类的繁衍生息就是检验当地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试金石”。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以湿地为主,辖区有着四大类型的湿地,由于该地区成陆时间短暂,加上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县级干部耿沛华多年来扎根生态保护一线,研究创新出了一套“生态”修复“生态”的发展模式。例如淡水湿地,保护区不去改变它的原生植被,而是疏通黄河不断冲刷的沟壑,并通过调节黄河水位,实现黄河水自然漫溢的过程,形成水系联通大循环,鱼类繁衍生息,自然物种有效保育,鸟类觅食筑巢四位一体的生态修复模式。

  针对生态保护区的天敌--互花米草,保护区通过实验研究出一套物理治理模式。“只要割了上面的植被,让根部缺氧腐烂掉才能彻底根除,不然互花米草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耿沛华根据该作物种类分布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模式。集中分布区使用翻耕+膜袋堤坝+水淹的模式,低滩潮小片分布区内则多遍翻耕,形成泥浆不透气层,阻隔根部氧气等方式,有效抑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不仅如此,黄河三角洲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特意规划出整片的湿地,将大量游客隔绝在外,给鸟儿一片净土。

  如今,在全世界的15种鹤类,亚洲有9种,黄河三角洲就有7种;在黄河三角洲观鸟中心,经常能看到一些“搭”在电线杆上的鸟巢,里面住着的就是世界濒危动物的东方白鹳......一切以生态大局为重,把爱护植物、动物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从黄河入海口往返的数百万只候鸟中,无数鸟儿已经把东营当成自己永久的家园,这就是鸟儿生活在东营的“底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