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丰丽莎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薛梅 东营报道
编者按:每天早晨,叫醒你的是闹钟还是梦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甘平凡,敢于向现实挑战,那就是青年创业者。为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更好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让更多的创业者站出来,分享创业经验,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实现青年的创业梦。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东营区团委推出《创业吧!青年》栏目,讲述创业故事,介绍创业经验。
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上千吨,一年仅扔掉的塑料瓶盖连起来就能绕地球一圈。就是这一枚小小的塑料瓶盖,如果被随意丢弃,将会需要5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降解,可是如果能够分类回收,在经过破碎清洗之后, “摇身一变”,就会成为市价4000-6000元/吨的原材料,再次进入社会生产循环,既创造价值,又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真正推行起来却是任重而道远。可就有这样的人,明知路途漫漫,仍毅然求索,与这个“逐利而为”的时代背驰,用自己的初心和公益情怀,一门心思扑在这“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上,他就是杨朋岳,这座城市“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带头人,一个一心只想让家乡变得更整洁、更美丽的追梦赤子。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杨总你好,一开始决定要做“垃圾分类”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杨朋岳:早在2016年12月,国家在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时,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我,感觉这是将来城乡治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个行业将有巨大的市场等待挖掘,毕竟在东营市乃至全山东省来说,“垃圾分类”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当时就想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东营地区将“垃圾分类”做成功的企业你是第一家,公司发展过程中一定也经历过很多的坎坷和不为人知的辛酸吧,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杨朋岳:公司在2017年2月刚起步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当我们出去跟别人宣讲要做“垃圾分类”的时候,得到的几乎都是鄙夷和否定,这些还不算什么,最难的是资金链断裂,需要自己往里面垫资的那段时间,真的感觉快要撑不下去了。也是在那时收到东营区政府的行政命令,让我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两个街道作为试点,当时我一门心思只想把这件事做成功,也想让“垃圾分类”这个当时看起来比较超前的理念得到政府的支持,于是我借鉴了“金华模式”,选取了庐山街道的一个村庄作为农村试点,把街上所有的大垃圾桶全部撤掉,每家每户分发两个颜色的垃圾桶,一个盛放厨余垃圾,一个盛放其他垃圾,对于执行好的居民我会有奖励,而且在宣传墙上设“红黑榜”,由于农村是“熟人社会”,所以大家为了面子都学习的很好、执行的很到位,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试点就大获成功。我趁热打铁,根据东营地区城镇居民多、农村人口少的特点因地制宜打造了东营独一无二的垃圾分类模式——汇中模式,我们公司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慢慢受到了社会的认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垃圾分类”在城镇试点的过程中,针对它的难点你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措施,现在推进的效果如何呢?
杨朋岳:在我决定做“垃圾分类”的初期,那时全国已经确定了46个重点城市,规定是每个省都要有至少一个“垃圾分类”的城市试点,由于东营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的特殊性,城镇人口大大高于农村人口的现状,导致我们看完这46个城市的模式,认为没有一个可以直接照抄照搬到东营来,所以我们必须打造属于东营特色垃圾分类模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这是垃圾分类的四个步骤,在推进的过程中,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引导居民如何做对第一步,分类投放。根据四分法,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其中可回收物具有经济属性可以卖钱,所以大家基本不会乱扔,而有害垃圾在生活中的占比相对非常少,所以也比较好挑选和认清,所以在分清轻重缓急之后,我们就将重点工作放在引导居民分清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工作上来。可以这么说,只有厨余垃圾的正确分类才能最终改变人们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之后,公司运营的核心就变成了与垃圾制造者,即“人”本身进行对话。2018年10月,我们在新区用“4+1”的方式选取了5个小区,即党政机关家属区的榴香园、槟香园、檀香园、菊香园和商业住宅区华都世纪城。通过在试点小区铺设环保服务亭,配置长期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用言传身教、奖励机制等办法长期引导和培养居民的分类习惯。“积分兑换和少量现金回收”并驾齐驱,采取“1个集中回收点+多个分散其他垃圾投放点,定点回收+上门回收,积分兑换+现金回收”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逐步改变居民垃圾投递的基础上,面对面、手把手教会居民如何正确分类率先分离出可回收物(高中低值)和有害垃圾,实现这两类垃圾的精分细分,逐步提高了居民的知晓度与参与率。此外,我们还借助便利的生活垃圾投放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将环保小屋打造成为社区便民服务站点,提供多元化便民利民的服务,提高了与居民的互动和粘度。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解决了“垃圾分类”中重难点的前端投放和收集,那么中端和末端的处置上还需要社会和政府如何配合呢?
杨朋岳:在中端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环卫系统建立完善分类好的垃圾运输系统,垃圾分类服务亭为点,运输车辆为线,点线结合汇集成面,大数据平台分析区域内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合理确定分类收运频次、时间和路线。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交由服务企业分类运输,分类出的其他垃圾由油城环卫系统统一清运。而在末端我们就更加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了,要尽快升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和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配套;推进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综合处理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果蔬垃圾;加快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建设,集大件垃圾拆解、居民有害垃圾贮存、可回收物集中堆放和分拣、生活垃圾转运站等功能于一体,对大件垃圾拆解后的可再生部分进行利用,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导入垃圾转运站运往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杨总,您虽然有公益情怀,但是您办的毕竟不是公益慈善组织而是企业,办企业就一定要有盈利,请问您做这个“垃圾分类”的创效点在哪里呢?
杨朋岳:我一直认为,“垃圾分类”就像是“九年义务教育”,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培养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和行为习惯,然而这两件事共同点是都在未来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极大的推动力。我们现在东营区的“垃圾分类”是由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创效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分类垃圾带来的直接收益。全面收编闲散回收人员,形成专业市场,在摒弃政策补贴外,可回收物的集中收集,分拣之后,输送到下游再生企业,因量获利,为后期布局循环经济创造基础。第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同时,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在全面整合市场服务资源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包含快递服务、家政服务、社群电商、爱心扶贫、广告宣传等项目,从中获取利润。第三,分类运输产生的利润。待生活垃圾分类付费制度实施后,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相关企业和个人要缴纳运输处理费用,采取“联单制”模式,对于拒不缴纳费用的,执法部门予以处罚。第四,市场推广带来的收益。我们公司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者,创造的东营模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领先行列,在推广垃圾分类的模式的同时,可承接其它地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第五,循环经济带来的收益。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进行后,在保证垃圾量的同时,可以增设再生资源再利用项目,因此获利。第六,专业垃圾产业的收益。大件垃圾分拣后,一些可翻新利用的家具,可以流转到农村、出租房、廉租房等,长久形成专业的本土二手平台,实现独立造血。最后,在生活垃圾分类小屋布局的同时,实现全城覆盖,分类运输车辆的循环可以形成强大的物流体系,衍生的商流体系,可以承接同城物流、商品宅配等大宗交易,培育出本土电商平台,辐射全市,实现转型升级。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垃圾分类”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虽利国利民但是任重而道远,请问您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您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又是来源于什么?
杨朋岳:在我开始做“垃圾分类”到现在,我一天比一天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越是深入了解这个行业,越是对未来垃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感到担忧。我们的居民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比如不是所有的电池都是有害垃圾,只有纽扣电池和充电电池才算;不是所有能卖钱的都叫可回收物,由于价值低,商贩不爱收的牛奶盒子、塑料泡沫、玻璃瓶子、玩具塑料等这些都是可回收物;居民无意扔到其他垃圾里的水银温度计、过期药、指甲油等有害垃圾,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拿着镊子将其分拣出来,就怕处理过程中发生意外和造成更大危害。居民不知道的事还有,垃圾的处置过程并不应该是无偿的,而应该像“水电气暖”一样,谁使用谁付费。可是,这些问题并不能成为阻碍我的因素,反而让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更加有信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有一只精锐的“先遣部队”,他们就是公司铺设在东营区各小区的小屋工作者,他们大多数都是胜利油田的外闯职工,团结敬业、吃苦耐劳,成为我们普及“垃圾分类”之路上最坚强的中流砥柱。我们计划到2021年底,在完善城市社区“三个全覆盖”(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全覆盖)基础上,扩展至19个村转居、29个行政村(大约2.8万户)。到2022年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延伸覆盖到四镇3个城市社区(包括6个居民小区,大约1.1户)和116个行政村(大约3.7万户)。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丰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