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 | 郭明昌:一生心血付齐笔 惟愿“非遗”薪火传

2021-02-09 10:52:36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周乃东

  毛笔,位居文房四宝之首,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虽经世事变迁,可制笔、用笔的文化,一直在中华文明中薪火相传。在广饶县大王镇大张淡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所制作的中华齐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当代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笔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山东省齐笔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明昌。

  50多年来,从奔走宣传到革新技术,再到收徒授艺,他潜心齐笔,矢志不移,一步步把齐笔的美誉带出国门,推向世界,先后获得“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优秀匠心山东人”“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省级非遗传承代表性人物”“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

  “几代人传下来的东西,怎能就这样丢掉”

  见到郭明昌时,他正在家中制作齐笔,绑头、栽头、修笔、矾笔……不一会儿,一支崭新的齐笔便初具雏形。而在他周围,大大小小的材料、工具堆积如山,已占满了大半个院子和正房前半部分。

  “我是1969年那会儿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齐笔,打那之后就再也没放下。”郭明昌说,他所在的广饶县,素有“齐笔之乡”的美誉,在过去,利用农闲时间制作齐笔,是很多村民赖以养家糊口的“必修课”,也诞生了不少的能工巧匠。正因如此,当地所产的齐笔,技术成熟、质量过硬,在较长时间里,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行情好的时候,村里几乎人人都在做这件事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原有的销售渠道陆续出现问题,市场的需求量也呈现出递减趋势,尤其是1996年中小学毛笔字课程被砍掉后,整个齐笔市场好似遭受了“大地震”一般,开始日渐萎缩萧条。“最差的时候,做一年的笔,三年都卖不掉。”郭明昌感慨道,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周边日渐兴盛的“蔬菜大棚热”。

  “也是没办法,总归要想办法挣钱过日子。”郭明昌的爱人魏玉芬说,当时,不少村民都选择了退出制笔行当,去种蔬菜大棚或做其他生意,就连他们家也种了将近4年的蔬菜大棚,倒也挣了一些钱。

  “可心里总不是滋味。”郭明昌接过话茬说道,每次从棚里回来,看着家中堆着的笔杆、笔头和各种工具,就会忍不住想“几代人传下来的东西,怎能就这样丢掉”。

  不能丢,那就接着干!

  下定决心后,郭明昌开始一边种蔬菜大棚,一边拓展新的齐笔销路:学生用笔减少,就去找书画社、社会团体、老年大学等谈生意;本地销路不足,就去外地开拓市场。“那会儿,一支笔的利润只剩几分钱,可照样会吃‘闭门羹’。”郭明昌说,有一次,他带着齐笔和几十块钱出门,兜兜转转推销了好多天仍一无所获,“反倒花光了带着的钱,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齐笔销售开始有了起色。郭明昌本人,也在一次次走南闯北中有了齐笔制作、销售的新思路。到2003年6月,在当地党委政府指导下,整合各路资源的山东齐笔文化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齐笔商标,齐笔的生产,正式由单打独斗迈向了抱团取暖打天下,开始步入了产业化发展的新轨道。

  “若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与时俱进”

  得益于齐笔的美誉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山东齐笔文化有限公司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当年销售额就达到75万元,让不少业界同行羡慕不已。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齐笔,似乎马上就可以步入康庄大道。

  可这时,郭明昌心底开始有了不安。

  “那会儿,我们为‘齐笔’研发了专用的精致包装盒和一系列新颖的景泰蓝笔杆,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郭明昌说,可是,随着与同行交流的增加,他发现,这样的改变远远不够。

  在郭明昌看来,此时的齐笔,不论是工艺水平、产品种类,还是销路开拓,都不具备绝对领先的优势,一旦市场再有别的风吹草动,抑或是同行的产品力有了新的提升,都会影响到齐笔的前景。“若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与时俱进。”

  说干就干。郭明昌与团队成员一起,开始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改良。2007年,他与团队成员耗资10余万元,完成了稻草灰脱脂技艺的研究。“既实现了高效脱脂,又可保护毛锋,大大提升了毛笔品质。”郭明昌说,这只是工艺改良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不断创新升级的“郭明昌们”,已拥有齐笔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2件,新型实用专利10件,以及外观专利30件。

  伴随技艺创新,一系列新产品陆续问世。曾经单纯的书画用笔,逐步发展为集工业用笔、医药用笔、胎毛笔、高精古玩雕艺毛笔于一体的齐笔“大家族”。“仅古玩雕艺毛笔,我们就搞出了木雕、竹雕、骨雕、景泰蓝等多个品种。”郭明昌说,通过对传统毛笔的改良,他们更是搞出了“好存又好用”的储水毛笔(亦称‘储墨毛笔’),制笔材料也由原来的普通羊毫、普通狼毫发展为现在十几个系列三十多个品种,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产品越来越好,可郭明昌仍不“满足”。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他,在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的基础上,又谋篇布局电子商务。

  2006年,开设淘宝齐笔营销店;2013年,入驻天猫商城,开设中华齐笔旗舰店,并开始配套其他专业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营销。郭明昌的齐笔事业,逐步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让更多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感受这份千年传承的文化气息,也让齐笔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没有‘接班人’的话,还谈什么传承”

  工艺考究、选料严格,造就了齐笔尖、齐、圆、健的美名,可也带来了它的“传承难”。

  “简单来说就是不好找传承人。”郭明昌说,这么多年来,也陆陆续续教过不少人,可到最后,坚持到“出徒”的却寥寥无几。

  “主要是因为难学。”魏玉芬说,齐笔制作主要包括“水盆”和“杆做”两大步骤150多道工序,白居易曾有诗“千万毛中拣一毫”,讲的就是制笔的繁琐与艰难。真要吃透掌握,就必须拿出相当长的时间来苦学苦练。“以‘水盆’中关键的‘垫笔’工序为例,想要学会,可能要花费不少于3年时间,整个流程全学通的话,所需毅力可想而知。”

  除了耗时耗力,徒弟的待遇问题也是困扰郭明昌的一个老大难。正常情况下,学艺头三年所生产的一些部件,基本无法符合标准齐笔的制作规范,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徒弟不会像一般的工作一样快速带来效益。“这种情况下,给他们发的钱多了,我们力有不足,钱发的少了呢,人家又会觉得挣不到钱没前途。”郭明昌叹了口气,几年下来,徒弟教了不少,可大都学着学着就跑了。

  这可愁坏了郭明昌,延续技艺需要有人,可这个人从哪里找呢?思来想去,他打起了二女儿郭双的主意。

  “我很清楚学齐笔的苦和累,所以很不想干。”郭双回忆道,但父亲的态度非常坚决,几乎是“前脚刚拒绝,后脚又来劝”,有一次说急了眼,甚至拍着桌子讲,“你不学,我不学,那让谁来学?没有‘接班人’的话,还谈什么传承。”

  “最终,我同意了。”郭双说,父亲的坚持与担当,渐渐打动了她,让她下定了放弃原有的事业和规划,带着爱人刘飞一起加入齐笔制作阵营的决心。如今,在郭明昌的悉心教授下,这对小夫妻,已然成长为齐笔制作界的“新星”,郭明昌那颗忐忑的心,也终于“放回肚子里去了”。

  “这么说吧,就算有一天我不在了,这齐笔的传承也不会断,因为咱有‘接班人’了!”郭明昌激动地说,这些年,他先后在大王镇中心、实验、育才等几所小学开设齐笔工艺馆,分批次进行校园授课。2019年的时候,他还被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开启了在大学校园里讲解齐笔知识和齐笔制作技艺的新征程。

  “我们的齐笔制作,现在不仅后继有人,还开始‘开枝散叶’咯。”郭明昌笑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