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家乡|走进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探访黄河尾闾的生态故事

2021-12-03 09:14: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王薪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王薪源 东营报道

  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作为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一度被大家称之为“人与动物的天堂”。“鸟类国际机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黄河入海口城市”,汪洋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之上,东营这座城市硬是闯出了自己的名堂。

  这是黄河送给渤海湾的礼物,更是大自然回馈给东营的宝藏。怀揣对大自然的敬意与崇仰,12月1日,“黄河岸边是家乡—‘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观摩团一同走进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掀开了黄河尾闾的生态篇章。

  漫步黄河口自然保护区,一望无际的芦花似雪如云,沿着芦苇中间的小路一路往南,密密匝匝平铺开去的柽柳树便渐渐映入眼帘。

  它们或是三丛五株长在角落,或是攀枝连理结成一团,更多的是结连成片聚在湖水中央。“柽柳作为黄河口的又一奇观,一年内可开三次花,又名‘三春柳’,是一种抗盐碱、耐旱涝、抵贫瘠,改良土壤,美化环境,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陈昊然介绍。

  被柽柳包裹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生态木栈道,木栈道迂回曲折,直接伸入芦苇深处,采访团一行走在木栈道上,可观湖中鱼儿嬉戏,可听空中鸟儿啼鸣,行至每个拐角,稍息片刻,都设有观景凉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莫过于此。”网络名人@孙警官漫画说道。

  旷野茫茫、芳草萋萋,阔别远方迁徙而来的东方白鹳,与丹顶鹤、黑嘴鸥打个招呼,吹着远处飘来的海风,便来到了黄河岸边的远望楼。

  登高远眺,滚滚黄河携卷泥沙奔流入海,船只掀起波浪,码头人头攒动。“现在无需乘船驶入大海观赏河海交汇,更无需望远镜巡视群鸟齐飞,生态环境监测站内巡护路网、监测监控等基础设施,以及电子围栏和热成像等视频监控及警示系统可以做到一切。”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黄河岸边是家乡—‘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观摩团在生态环境监测站驻足停留片刻。

  映入眼帘的彩色大屏设置了24小时实时监测投屏功能,生态环境监测站不仅详细记录了历年来黄河水量、泥沙变化,海洋生物不同分类,更有近几年来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情况。“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实时观看各个人工鸟巢的候鸟繁育现状以及黄蓝交汇壮丽景观。”讲解员介绍,截至目前,已有6200只天鹅、10万只左右的大雁从外迁徙于此。

  这片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保护区,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为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保护区内鸟类文化、生态变化,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门在辖区内打造了鸟类博物馆,从黄河入海到万鸟齐飞,这里,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形式演绎了黄河三角洲的沧海桑田。

  “我一度以为黄河入海口是芦花的故乡,没想到这里还有着如此品种之多、数量之大的鸟类文化。”网络名人@花子tt一路感慨道。

  新生湿地、野生鸟类、河海交汇,大自然馈赠的生态景观已然成了自然保护区独有的标志,更成为黄河三角洲最具生态意义与保护价值的根本所在。怀揣对黄河三角洲的珍惜与热爱,黄河尾闾的生态故事也将在这里继续演绎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