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河之洲“绿”意浓——东营市扎实推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治理

2022-11-09 17:34:00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郑代玉 关晨歆

黄高潮/摄

  初冬时节,东营绽放出别样的美丽:大气磅礴的“黄蓝交汇”,热烈灿烂的“红地毯”,摇曳如“雪”的芦苇荡,千姿百态的鸟类精灵,星罗棋布的湿地公园……美景随处可见,生态就在身边。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世界入海口城市的典型代表类型之一,东营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入海口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型城市转型、河海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黄河三角洲“颜值”与“气质”实现同步提升。

  坚持生态立市,完善绿色发展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

  东营市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1530平方公里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是底气,也是发展的希望。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东营市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以“站在全流域谋划入海口,做好入海口服务全流域”为己任,谋划实施河口生态之治——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由此走向深入和全面,建设成效也在日益凸显。

  近年来,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东营市深刻把握生态优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

  绘好一张蓝图。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进行集中办公。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多次被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重要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进行专题调研,现场调度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一步一印记,数不尽的一幕幕正是东营市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编好一套规划。东营市进一步明确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要求、重点任务,高标准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谋划提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等5个方面战略定位和12个方面战略任务,论证推出245个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配套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9”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与推动政策措施和项目落地有机结合。

  织好一张法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后,东营市出台了《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加上之前出台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率先在黄河流域各市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同时,东营市在全省16市中率先构建起市县贯通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体系,成立环保审判法庭,推动执法部门常态化开展海上联合执法,依法规范惩处破坏生态行为,实现立法、执法、司法的有机统筹。

  坚持综合治理,筑牢绿色发展生态支撑

/

  在位于黄河入海口远望楼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认真观看大屏幕,监控中距黄河古道天然柳林木栈道不远处的小岛上,鸟儿像水中仙子一般,一会儿在水面上轻盈地掠过,一会儿三五成群地嬉戏玩耍,让这片滩涂更添灵性。

  “得益于保护区生态不断向好,这片湿地更加生机盎然。今春繁殖季,东方白鹳的繁殖巢数从去年的120巢324只增加到152巢470只。”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说,为了实时掌握每片湿地的鸟类活动,今年黄河三角洲新搭建了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每一只进入监测范围的鸟儿都会被自动识别、记录。“覆盖的范围会更广,监测的鸟类可能会更多,不只能鉴别种类,它还能计数,大群的鸟类计数也能够实现。”

记者 周广学 摄

  近年来,东营市对生物多样性实施“立体保护”,重点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作用,加强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扎实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630种、野生植物411种。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1%,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记者 闫雯雯 庄洪鑫 提供

  高水平做好湿地修复和水系连通,全力答好生态湿地保护之题。一年来,自然保护区新建引黄闸口6个,生态补水1.9亿立方米,连通湿地水系24公里,修复湿地1.5万亩,6161公顷互花米草深度治理进展顺利,“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日益凸显。

  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两大保护工程”融合共促、深入推进,是黄河入海口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东营市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东营“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山东省第1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35.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天蓝、水清、地净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新常态,市民的生态宜居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坚持转型升级,迈出绿色发展坚定步伐

  去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河入海口视察时强调,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自今年6月28日山东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提出设立申请起,黄河口国家公园便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目前,国家林草局就国家公园报批材料已完成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工作。下一步按国家林草局统一安排,积极争取黄河口国家公园尽快设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明德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今年1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调整形成现在的专班队伍。专班下设生态修复组等7个专项工作组,合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科学规划国家公园范围和分区,将黄河口区域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高水平编制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综合科考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总体规划等技术成果。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系统推进河口治理、湿地修复、生态水系构建、海洋生态修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建设,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健康完整。今年8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宋开才/摄

  绿色,一直是东营发展的最亮丽底色、最突出特征、最鲜明优势。

  威联化学年产100万吨/年PX二期项目和250万吨/年PTA项目主装置陆续建成中交,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创新油地共建共享治理机制,与胜利油田合作共建区域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平台,全国最大的百万吨级CCUS全链条示范基地建成投产;依托湿地、滩涂和盐碱地等黄河三角洲独有生态资源,开展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研究,积极推动开展生态碳汇试点示范……多年来,东营市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有机融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积极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标杆。“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超过20%。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东营市扎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构建了包括林地、湿地、草地、耕地、盐碱地、海洋等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梳理并编制完成了东营市生态产品清单,建立一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按照核算规范,2020年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GEP)7236.88亿元。2021年5月,东营市成为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全市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城市;今年10月,入选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绿色之约,不负青山不负人。眼下,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东营,正在以“绿”为底,开启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新篇章。

  (记者 郑代玉 关晨歆)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