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流传-云门山景区品鉴

2020-06-10 14:31:4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智勇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智勇 东营报道

  云门山 云门山自古以来为鲁中名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独具风貌。主海拔421米。《益都县图志·山川志》:云门山,在府城城南五里,崖壁上衔蚌壳结石,相传海田所变。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在云门山山阴处有一国内外罕见的明代摩崖石刻巨“寿”,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宽 3.7,仅“寿”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经常说:“何须自大,人无寸高” ,成语“寿比南山”即语出于此,云门山因此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

  望寿亭 自山门步行百余台阶,有亭翼然,望寿亭也。亭内长袖当舞者,古四大美女也。仰望西南,若隐若现者,云门大寿也。拾级而上,云门祈寿也。

  山神庙 《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虞舜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青州当地古制延续至今。百姓至此求子求财、求福求寿,祈求生活幸福安康。

  红树丹崖 云门山观寿亭至望寿阁一带山岩,为典型的红丹崖地质地貌,每当红日初升,掩映成为红树丹崖自然景观。明代青州诗人阎曾赋诗《题云门山》:“红树丹崖簇锦云,清泉白石静无尘;明光一点通南极,绝壁千寻近北辰。”千龟拜寿 该路面纹理酷似靡肩接踵的“龟背”图案,构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民间素有“千龟拜寿”传说,相传为云门山祈寿时所造化。今青州境内尧王山、圣水峪等地有龟背石景观多处。

  望寿阁 民间俗称灵官殿,北宋末年王灵官孝文化的故事既源于此。民国末年毁于战火,20世纪90年代重修,道观依山势而建,驼山之上远观形似“凤冠”,近与大云顶摩崖巨寿相互对应,故更名为望寿阁。

  云门拱璧 相传为祖龙(秦始皇)所凿,古青州十景之一,云门山因此而得名。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南北贯通,远望如悬镜,故称“云门拱璧”。民间有《杨二郎担山追太阳》、《衡王嫁女》等传说故事。

  二龙池 古称“龙潭”,位于云门洞北侧。据地方志记载“龙潭”为乾德年间,都纲王承庆等所凿。西池侧地面刻有“天池水”三字,相传二龙池水系由云门山大云顶“天池”供给,“天池”无池之形,有池之实,实为云门山未解之谜。二龙池池水深不见底,清澈碧绿,常年不枯,有“云门明珠”之美誉。

  马丹阳浮雕像 刻于明嘉靖年间,为衡王府弘扬道教的历史见证之一。马丹阳,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金代著名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与丘处机在青州布道 ,并在南阳城内倡建了太虚宫。 三丰洞 又名张仙洞,洞深四丈许,中裂为涧,内有石床。 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张三丰,永乐间隐于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今有张仙洞。”明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崂山志》亦有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

  云门山隋唐石窟造像群 山阳摩崖处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计 272 尊,有题记者可追溯至隋开皇九年(589),是研究我国雕刻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2013年,云门山石窟与驼山石窟合并,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 窟 又名李公井,位于云门洞西侧。口状如井,深不可测,夏秋季节云雾蒸腾,故名“云窟”,唐天宝十一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投龙”祈寿之处,唐薛异弱《集异记》载有隋代北海人李清(今云门山街道李宝峪村)探云窟的故事,明冯梦龙据此改编为《李道人独步云门》并收入《醒世恒言》一书。

  投龙壁题刻群 “投龙”是古代一种把许愿写刻于金属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进行祈寿求福的道教礼仪。云门山大云顶山势陡峭、洞穴密布,为古代“投龙”的理想所在,今有诗碑和石刻多处。著名的有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祈寿而作的《投金龙环壁诗》石刻,诗文被收入《全唐诗》。

  云门仙境 主峰大云顶有一云门洞,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高悬之镜。每逢夏秋时节,云雾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仙境”。此处碑文为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重建。

  迎旭门 元朝古建筑风格,为全石无梁拱形建筑。据隋代古文献记载,迎旭门只能建于第一个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古青州为东方第一州,所以历代王朝制度中规定,只能在青州建迎旭门。

  天池 “天池”二字,原来被压在迎旭门下,2005年整修时重见天日。何人所书?志书无记载;为何寓意?难以解释;因何被覆压?定有缘由;敬请解读。

  天仙玉女祠 祠内供奉碧霞元君。始建于元朝,为石质无梁双拱建筑,原为蒙古包式建筑,后因忽必烈崇尚道教,改为道士帽形状。

  玉皇殿 供奉玉皇大帝。原为元朝古建筑,毁于解放战争初期,于84年重修。三皇殿 建在云门山顶峰中部,供奉着人类的三个祖先—伏羲、神农、轩辕,即天皇、地皇、人皇。原为元朝古建筑,毁于解放战争初期。

  万春洞(希夷石室) 俗称陈抟洞,为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开凿,幽静的石室内,有陈抟枕书长眠高浮雕石像,以及自然山泉和人工开凿的石井、石床。遍布洞内外历代诗文、题记,又勾勒出睡与醒之间的现实与梦幻世界。

  东西阆风亭 云门山顶峭壁的两端,建有东、西两处阆风亭。西阆风亭,可远眺西南层峦群峰,将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东阆风亭,仿佛雄鸡独立,峭拔俊秀。据史料记载,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时,李白、杜甫同来青州拜访,李白曾在东阆风亭留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著名诗句。

  驼山风景区位于青州城西南,离城6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峰海拔408米。驼山石窟造像群为我国东部之最,位于驼山主峰东南悬崖,并排着大小石窟5座,共有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过方寸,造型精美奇特,雕刻流畅细腻。据专家鉴定,驼山造像开凿于北周至中唐我国佛教兴盛时期,特别是隋唐时期的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国其它石窟所少有,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具有极高的价值。在驼山拜佛台可观长达2600米的青州山体巨佛,此佛开凿于南北朝时期,由9个山头组成,依托山势,雕凿痕迹至今清晰可见,从不同角度看去双唇有开合的变化,堪称“中华奇观”。位于驼山山顶的昊天宫,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中七宝阁为全国存世量极少的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元代典型建筑,结构奇特,坚固耐久,堪称珍品。

  驼山石窟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为中国东部之最,始凿于北齐,终于盛唐,共有石窟5座,摩崖1处,大小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过方寸,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是研究我国雕刻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88年1月3日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驼山石窟造像题材多为西方的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飞天像及较小的供养人像等。

  拜佛台 拜佛台是参拜青州巨佛的最佳角度。青州巨佛于公元552年至576年间(南北朝时期)借助山势雕凿而成,是由九座山头组成的全长2600米的巨佛头像。佛像直鼻薄唇、神采飘逸、惟妙惟肖,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双唇有着“开”、“合”的变化,仿佛在向众生吐露禅语真言,青州巨佛与驼山石窟造像群,云门山石窟造像群三位一体,形成庄严的“曼陀罗”佛境。驼山石窟群佛均面巨佛而拜之,堪称“中华奇观”。

  昊天宫 据史料记载,宋末改佛为道,驼山寺遂改建为昊天宫。昊天宫占地约4000平米,依照山顶走向,坐北面南,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有七宝阁、玉皇殿、戏楼、东西配殿和廊房等建筑。其中七宝阁为全国存世量极少的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元代典型建筑,结构奇特,坚固耐久,堪称珍品。

  驼山碑林 位于驼山昊天宫,至今存有碑刻120余方,有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献,也有历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记,记录了昊天宫的历史变迁和昔日辉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历史名人胡宗宪所立《重修昊天宫记》、元代的《大元降御香记》等碑。驼山碑林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也是驼山的重要文化景观。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