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8 08:35:00 作者:刘剑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2012黄河口马拉松赛。(资料图)
激情盛会,一年一度。黄河口、马拉松,这两个著名的品牌已联袂出场五次,成为世界级的体育盛会。巴尔干半岛117年前的这个著名赛事,已成了中华母亲河尾闾一个响亮的体育品牌。
魅力黄河口,友谊马拉松。
5年间,42.195公里的赛道,越来越展示出黄河口独有的生态魅力,数万名不同肤色的选手,用激情和汗水丈量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完成一场举世瞩目的征程。黄河口马拉松伴随着运动员勇往直前的步伐,通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现场直播,把一个多彩的崭新的东营呈现在世界面前。
5年前,黄河口与马拉松结缘
2008年的10月11日,新世纪广场装扮一新,盛装迎人,“科达杯”第一届黄河口马拉松全国邀请赛隆重举行。从此,东营推开了世界级体育赛事的大门。
黄河口首次与马拉松结缘,还不叫“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只是一场邀请赛,还不到3000人参赛,但就是那场邀请赛,让黄河口马拉松逐渐在全世界叫响。
据介绍,当时由于准备时间短,又是首届主办,便在10月份举行,此后的几届马拉松,全部定在5月份。
首届马拉松邀请赛,参加比赛的选手还全部是国内选手,五公里健身跑选手只有2526名,跑马拉松的选手只有310名,而且一半是半程选手。当时的马拉松线路设置也很简单,从胜利大街出发,到沂河路,转东三路,再回到府前大街。首届马拉松,内蒙古选手张振龙获男子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冠军。陕西选手孙腊梅获女子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冠军。
黄河口马拉松赛道刮起“黑旋风”
2009年5月23日上午,2009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来自意大利、芬兰、日本、肯尼亚、俄罗斯等11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体协的8759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其中,参加马拉松全程和半程比赛的有1000多人。
从2009年开始,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首次邀请世界各地的优秀马拉松选手参赛,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
特别是2010年,在男子马拉松赛中,来自肯尼亚的三名选手包揽了前三名。值得一提的是,男子马拉松赛前八名全部由非洲选手获得,其中包括6名肯尼亚选手和2名埃塞俄比亚选手。女子马拉松冠军也被埃塞俄比亚选手夺得。
4年来,除了女选手外,冠军无一例外被非洲选手夺得,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场刮起一股“黑旋风”。
成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
2012年3月26日,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段世杰、中国田径协会秘书长杜兆才签署决定,授予2012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规模逐年扩大,来宾逐年增多,比赛成绩越来越好,社会影响日渐提高。2009年,被国家路跑管理部门赞誉为“中国成长最快的马拉松赛事”,2010年升格为全国马拉松积分赛,2011年首次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现场全程直播,同年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全国六大马拉松赛最佳赛事之一。
我市确立的目标为,将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打造成国际田联认可的全程马拉松银牌赛事乃至金牌赛事,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赛事品牌,成为东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助推黄蓝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马拉松大道展东营新貌
东营,有得天独厚的最平坦的马拉松赛道,具有设置长跑赛道的地形优势,线路的海拔都在3.0米到3.5米之间,且起伏平缓。据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沈纯德介绍,东营的赛道,可以说是全国马拉松比赛中最平坦的赛道,甚至超过了北京奥运会时的马拉松赛道,且更有利于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
5年来,我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马拉松赛道更彰显东营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魅力。
沿着马拉松比赛的路线,记者驱车从东四路左转进入黄河路,路两岸风景如画。路侧水系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粼粼的波光,岸边树木参差错落,柳绿花红。路两旁还新增了一些供市民休闲的广场、休闲坐凳、雕塑景观等。此外,路边花坛附近还放置了一些假山石,起起伏伏的景观让黄河路看起来更加错落有致。路旁白色的路灯杆上还被装饰上了各色空中花篮。红花、绿地、树木、雕塑构成一条靓丽的风景带。
今年,黄河路马拉松大道景观进一步改造提升,以崭新的形象和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在植物景观上,坚持以草坪、彩色模纹和宿根花卉相结合的栽植模式,种植品种多样的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和地被等,增加彩叶植物和变色叶植物,力求通过多样的植物品种,合理的栽植搭配,丰富空间层次,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同时,不断强化地方风貌特征,结合东营当地文化特色以及市民休闲健身需求,建设城市家具及绿道系统,并沿路布设游园广场、景观雕塑、花架、木栈道等设施,做到通透性、景观性、便民性的有机统一,成为具有东营魅力的马拉松大道。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