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诗意——山东东营

2019-07-31 08:39:0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庆邦

  初夏的山东东营,微风和煦,天蓝花红。来到东营,我还没下车,就看到车窗外的油井集群和安装在井口的抽油机,耳畔顿时仿佛响起雄壮豪迈的石油工人之歌:“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因我当过同是产业工人的煤矿工人,对石油工人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可我在东营胜利油田的抽油机旁并没有看见石油工人,只见抽油机有条不紊地抽油。远远看去,每一台抽油机都像是一位大骨架的饱经风霜的汉子。每一口油井都超过千米,抽油机的拉杆每抽出一升油都不容易。

  在东营,我看到向往已久的黄河入海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蜿蜒东流,流过四川、甘肃、宁夏,昂然北上,把生命之水送到内蒙古草原。在河套平原,黄河以慈母般的宽广胸怀画了一个大大的“几”字,才掉头南下,东流,穿过陕西、山西,流过河南、山东,奔向大海。给我的感觉,黄河之所以走那么多路,拐那么多弯,是因为她对中华大地的眷恋,对中华儿女的不舍。到入海处,黄河的河面变得开阔起来,河水翻着细细的波浪,也变得平缓起来。

  站在黄河岸边,任万里长风吹拂我的头发,我真想到河水里畅游一番。哪怕不能横渡黄河,只在河边游一游也好!水里虽有土,有泥,有沙,但并不影响黄河水的洁净。可是,每当我来到黄河岸边产生下河的想法时,都被同行的人劝阻。他们告诉我,黄河下面暗流涌动,漩涡很多,下去游泳是危险的。我到黄河里游泳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这次到东营也只能望河兴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一如既往地向东流,一流入大海,先是变成庄稼一样翠绿的颜色,接着变成像天空一样深蓝的颜色。

  这次到东营,我最想看的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其中湿地里野生野长的大面积的芦苇。一个人最想看的不一定是他没看过的东西,往往是留在记忆里所熟悉的东西。看景的过程,既是唤起记忆的过程,也是重温旧梦的过程。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我们老家的芦苇是很多的。我们村子的周围,有一圈包围着村庄的护村坑,那是当年为防止土匪侵犯而挖。坑里有水,有鱼,同时生有芦苇。可以说凡是有坑有水的地方,必长有芦苇。芦苇不仅生长在水里,还沿着坑坡,延伸到岸上。初春,我在紫红的芦芽间钓鱼;夏天,村民们用苇叶包粽子;秋天,当芦花甩穗时,人们采下芦穗勒成草鞋;冬天,人们把芦苇劈成篾子,编制帽壳和席子。我曾以《苇子园》为名,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把我们村庄写成苇子庄。由此可见,我对芦苇的印象有多么深刻。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对东营湿地的介绍,得知湿地是黄河入海时所形成的冲积平原。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顺流而下,早年间每年都可以在海边形成超万亩的新土地。近年来,黄河水下流量减少,泥沙减少,所形成的新的陆地面积也没有以前多,每年大约仍有一两千亩左右。这些新增的平原陆地含水量丰富,大部分都成了湿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黄河入海口无疑是世界上生长、涵养湿地最多的江河入海口之一。黄河三角洲上最迷人的景观,莫过于陆海交接处的大面积新生湿地。这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受《拉姆萨尔公约》所保护的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十六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之一,“中国六大最美沼泽湿地”之一。

  湿地里不种庄稼,也不栽乔木,主要是生长芦苇。可以说,湿地是芦苇的天地,遍地生长的芦苇在湿地里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芦苇不需要任何人栽种,只要有湿地,芦苇就会从地里冒出来。芦苇传播的方式是飞播。到了秋天,当灰白色的芦花盛开时,风一吹就会漫天飘舞。而芦苇的种子,就会乘着絮状的芦花在空中飘来飘去。飘到一定时候,它们就会降落在湿地上,开始生根发芽。

  我又看见芦苇了,我又看见久违的芦苇了!在这片保护区看到大片大片的芦苇时,我不由地有些兴奋,同时也有些疑问:咦,眼下刚刚入夏,还不到秋天,芦苇怎么就开花了呢?同行的朋友马上告诉我,那还是去年秋天开的芦花没有落尽,新生的芦苇在下面呢!

  我走近芦苇丛边一看,可不是嘛,当年新生的芦苇刚长至去年芦苇的半腰,下半部是绿的,上半部是黄的。绿,绿得结结实实;黄,也黄得密密匝匝。朝整个芦苇荡看过去,绿和黄仿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绿在慢慢地绿上来,黄在慢慢地退下去,黄逐渐被新生的绿所取代,完成一个由黄转绿的自然循环。

  有一条通往芦苇荡的栈道,是由一块块木板铺成的。我一个人沿着栈道,向芦苇荡深处走了一段。我欣喜地看到,在栈道的木板缝隙里,有一棵棵芦苇钻出来。芦苇纤细,但它们是那么的坚韧。有阵风吹来,芦苇的叶子在频频招手,像是认出了我是谁。我们老家的芦苇没有了,它们是不是转移到这里来了呢?

  湿地的植物生态是多样的,除了芦苇,还有翅碱蓬等多种耐盐碱的灌木,以及蒲草、灰灰菜等多种花草类植物,近四百种。有水就有鱼,有植物就吸引鸟类。我们在水边走着,随时都会看到鱼儿在水里翻花,我们还欣赏到在湿地里栖息的鸟儿。经有关部门观察和测算,每年经过黄河口湿地的鸟类达六百万只,那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在自然保护区,我近距离地看到丹顶鹤、天鹅、东方白鹳等大型鸟类,还看到翘鼻麻鸭、鸳鸯、蓑羽鹤等体型较小的鸟类,看得我兴致勃勃,迟迟不愿离去。有一种灰鹳,它的俗名叫老等。巧了,我在我们老家也见过这种鸟,它的名字叫哇子,也叫老等。之所以叫老等,是因为它有着异乎寻常的耐心,能长时间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它站在水边等什么呢?等鱼。等鱼游过来,它迅速出击,一嘴就把鱼叼住。看见老等,我生出一种亲切感,就喊它:老等,老等!可老等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回应。我得承认,在耐心方面,我得向老等学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