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听见冲锋号,我就来了精神,战友们都喜欢和我并肩作战……”近日,在东营区辛店街道周家村,93岁高龄的老兵周希增回忆起烽火岁月。清晰、深刻、激动,仿佛一幕幕就发生在昨天,而他,依然是当年英勇杀敌的模样。
周家村,这个紧邻西五路的小村子并不起眼。但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东营区辛店街道等在2016年联合摄制的史实纪录片《周家连——永不褪色的番号》,却让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小村子。周家连,是在1945年广北地区大参军中诞生于周家村的著名抗日队伍,周希增正是其中的一份子。“那年正月,周家村八十多名、周边几个村二十多名有志青壮年组建了一个建制完整的抗日队伍,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并紧急开赴前线。”周希增回忆说。
入伍后,周希增冲锋在前、作战勇敢,很受战友爱戴。1947年,周希增所在的部队开赴莱芜战役前线。时值隆冬,漫天大雪,物资缺乏,周希增和战友们手脚冻得早已失去知觉。但是,接到进攻的命令,周希增还是带头踩着梯子爬上了城墙。突然,冲出一个敌人,死死抱住了周希增,由于体力已近乎透支,周希增怎么也挣脱不开。危难之际,战友一枪击中了敌人,解救了他。打仗期间,这样的惊险场面比比皆是,周希增却从未心生胆怯。每当冲锋号声响起,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战壕,像一面结实的墙,挡在战友身前。
周希增虽然长期在炮兵部队,却是一名实实在在的“神枪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三百米内指哪儿打哪儿”。1951年,周希增随部队在云南剿匪期间,很多人都想一睹他的绝技。有一次,生性低调的周希增实在拗不过了,随手两枪打中了两百多米外的两只鸟,而且击中的都是同一位置。这两枪让周希增名声大噪,军区把他调入了特务部队,负责首长的安保警卫工作。进入特务部队的第三天,周希增便上岗执勤。到了晚上,突然城墙根出现了一个影子。“有情况!”原来,一名敌人的特务正准备翻墙行刺,周希增定睛一瞄,一发子弹就击中了敌特腹部,其当场丧命。大胆细心的周希增趴在原地一动不动,不出所料,半个小时后,另一名敌特蹑手蹑脚地溜过来,又是一枪,周希增直接命中敌特的脑袋。随后,周希增仍旧一动不动,直到天亮战友们出操才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善后。
作为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周希增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军顽强优良的作风。周希增透露:“我们宁肯自己吃高粱窝头,也要把细粮给俘虏吃。很多俘虏自愿加入我军,即使个别想回家的,我们也给足路费。”在云南剿匪期间,我军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都是公平买卖,和土匪作风截然不同。也正是如此,面对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我军才能百战百胜。周希增回忆,“虽然我们没有汽车和坦克,但是我们用双腿撵着敌人跑,我们走到哪里,胜利就在哪里!”
战争的岁月是艰苦的,到底有多苦,不亲身经历的人很难体会。1948年,在广州作战期间,有一次实在是没有吃的了,饿极了的周希增看到路边的韭菜田,就冲进去不管不顾大口地吃起来。当时只管着填饱肚子,却留下了终生难以恢复的胃病。在自家的炉火旁,回忆起艰难往事,周希增十分平淡:“现在的好生活得之不易,我们要知足。”
1954年,长期在榴弹炮部队服役的周希增耳朵出现了问题,在北京疗养之后回到了老家务农。知足而低调的周希增从不邀功,从不向上级提要求。在周希增心里,最重要的宝贝就是包在红布里的一枚枚勋章,不管走到哪儿,都要随身带着。“这个是1951年的第十三军首届英模代表大会纪念章,那个是渡江战役纪念章,还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回到东营后,有一次在黄河边放牛的时候,周希增偶遇了一位来黄河口采风调研的记者。闲谈中记者得知了周希增辉煌的经历,看着这么多分量极重的勋章,对眼前的放牛汉肃然起敬。这位从周家连走出的老兵,显得十分淡定:“我当了十年兵,参加过39个大战役,现在我仍然以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27日上午,东营市医疗保障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两项地方标准的有关情况。 [详细]
27日上午,东营市医疗保障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近期印发的《东营市统一医疗保障经办服务办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市办事指南》)。 [详细]
27日上午,东营市市场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9年东营市市场监管工作情况。 [详细]
27日,第五届东营仲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详细]
27日,东营仲裁委员会召开换届会议。 [详细]
12月25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胜景社区惠泽小区居委会联合物业公司开展“楼道整治齐动手,小区环境靠大家”专项活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