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东营3月6日讯 中小学生是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交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面对这些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孩子、花季灿烂青春无敌的少年,要如何把道路交通安全常识变成通俗易懂好学好记的知识向他们传授呢,根据这些年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感觉到有具体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 年龄划分要清晰,根据岁数来办事。
不同的年龄对象教育重点有别,依据人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划分,小学生属于幼儿阶段,对事物没有形成个人的判断意识,是完全无行为能力的人。初中生多是12-15岁年龄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属于危险年龄区,从法律角度说属于半行为能力的人,他们希望独立,但辨别是非能力低,想法幼稚,较容易受外界诱惑。高中学生大多数人的年龄达18岁,已是成年人,属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应该受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的约束,其行为要负法律责任。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区分年龄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 内容跟着年龄走,大小不同抓特点
划分好了年龄段,就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具体生理状况,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来确定具体教育内容。1、对于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孩子主要培养其交通安全意识:第一是防范意识;第二是靠右意识;第三是观察意识;第四是红绿灯意识;第五是斑马线意识;第六是报警意识。2、对于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生要加入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法律法规教育;搭乘车辆应注意的事项等教育;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及出行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教育;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等等。3、对于高中生,从法律角度说这个年龄段已属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其行为要负法律责任。对这些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就侧重于法律法规方面教育,让他们知法、守法,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 形式生动多变化,又演又唱受欢迎
我们在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在确定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后,如何选用恰当的形式传授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认知的差异,调动人体的视听等不同感官,多管齐下,让其切身感知交通安全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幼儿、小学生属于完全无行为能力的人,安全教育形式以图片、影视资料、教育者的型体语言为主,重在直观、形象,内容多为搭乘车辆应注意的事项,怎样过马路和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为主。
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交警我们理当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不断的探索、研究与总结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经验,主动承担起为祖国的后代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使孩子们能平安出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