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崔义河:盖大棚、推良种 村民腰包鼓起来

2017-03-30 09:23:00 来源: 黄三角早报 作者: admin

  

  市农业局驻利津县明集乡荆家灶村“第一书记”崔义河走马上任后,先是调查了荆家灶村的具体情况,发现该村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民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但劳动力较为充足。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崔义河从发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入手,鼓励村民发展大棚种植,同时推行良种工程,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除了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以外,在民生保障方面,崔义河大力开展了“水、电、路、讯”民生改造提升和建设工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鼓励村民发展大棚种植

  崔义河在上任前,就开始走访村民,了解基本情况。荆家灶村位于明集乡西部,共有117户、412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常规作物为主。“当时发现这个村不仅位置偏僻,生产方式也非常落后,村民的思想较为封闭。” 

  在调查的过程中,崔义河发现这个村的劳动力还是挺充足的,但是缺技术、缺人才,缺先进的理念,更缺项目的支撑。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村民的“视界”,让村民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更新他们的种植理念。那段时间,崔义河白天带着村民们去“取经”,晚上就和村民们开会,探讨该怎么改变现在的种植模式,找到一条新路子。 

  最终崔义河发现,村里的西瓜、香瓜比较受欢迎,可以发展大棚种植西瓜、香瓜。“因为村里有悠久的种西瓜的历史,有不少外地的商贩认可村里的西瓜。村民对种植西瓜也比较了解,其次有成方连片闲置地和水库,有资源。”崔义河说,如果大棚种植,那么西瓜可以提前上市,价格肯定要高,“这就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崔义河将想法告诉了村民之后,发现村民对于这个大棚种植还是有疑虑,“村民们主要是觉得大棚种植投入多,还不知道能否成功,都在观望。”崔义河说,“我开始做种植大户的工作,让他们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了种植大户的示范,不少村民也跟着一起种植大棚。刚开始,村里盖了40余个大棚,等到大棚建好了,崔义河又发现浇灌成了新问题,这也是制约大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他便向局里申请资金,投资建设了泵站,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之后,崔义河又请来了专家,对村民种植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2016年8月底,经过调查测算,村民种植的大棚总产值达到了170万余元,平均每个大棚产出效益约4万余元,农户不但当年就可收回大棚建设和生产资料成本,还有1万余元的纯收入,效益相当可观。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推行千亩玉米良种工程

  除了带领村民盖大棚致富以外,崔义河还实施了全村整建制创建1500亩优质高产小麦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村企合作,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模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推进工程和订单农业,原种补贴金额达5万余元,小麦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帮扶村由往年亩产450公斤左右,迅速提高到亩产500多公斤左右,增长效益非常明显。通过测算,项目区可实现年增收粮食7.5万公斤,按2015小麦保护价计算,农民可新增收入17.7多万元。 

  除此之外,崔义河还积极组织实施了“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田暨‘三新技术’试验田”项目。崔义河积极对接省种子管理站,在全省范围征集了28个展示品种和4个示范品种的1500余斤小麦原种,通过对比展示示范,切实解决了农民选种难用种难问题。 

  崔义河还实施了千亩玉米良种示范工程项目。其中项目投资10万元,精选2个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并积极联系,精心选购,为村民免费发放价值5万余元的玉米新品种1000多袋。2016年9月下旬,经测算,玉米亩产量由往年的500公斤左右,大幅度提高到亩产650—685公斤左右,亩均增产150—180公斤。其中高产攻关地块达到了750公斤。通过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了村里种植近20多个劣质玉米品种的多乱杂现象,项目区玉米优质良种覆盖率100%,全村整体良种覆盖率也有了明显改善,还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推动了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相配套,有效解决了农民选种难、用种难问题。

  在崔义河刚来荆家灶村时,这个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内各项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线路乱等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彻底改变帮扶村落后面貌,全面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崔义河带领的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大力开展“水、电、路、讯”四大民生改造提升和建设工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玉青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