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让当事人感受司法温情

2018-04-11 16:47: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大众网东营4月11日讯(通讯员 周国防 董俊俊)家事纠纷发生在夫妻之间、亲人之间,本来是至亲至爱的人,却因各种原因对簿公堂,这些纠纷能否妥善化解,关乎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6月以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家事审判改革,通过配强家事审判专业团队、创新家事审判机制、加强心理诊断修复等方法,尽可能修复出现裂痕的爱情、亲情,有效挽救了一大批濒临破裂的婚姻和家庭,受到了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分级诊断:检验情感“温度”

  原告李某与被告王某均系再婚,两人结合后,王某之子对继母李某非常排斥,经常冷言冷语,让李某伤透了心,一怒之下向法院提出离婚。法官了解案情之后,将夫妻俩约至法院,先通过谈话的方式找出夫妻感情问题之症结,随后向他们发放了涵盖夫妻双方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生活点滴、难忘时刻、矛盾由来等内容的婚姻自测表,李某在回答“请说一下你们夫妻共同渡过的三个难关”的问题时红了眼眶,王某也一度哽咽。法官分析,夫妻虽有感情方面的问题,但主要系处理子女关系产生的分歧,夫妻之间仍有牢固的感情基础。最终经过法官的耐心劝导,二人和好如初,牵手走出法庭。

  在家事纠纷处理过程中,该院本着“和为贵”的办案理念,不断创新审判方式方法,庭前阶段先由法官助理通过婚姻自测表的形式进行分级“诊断”,根据“诊断”的结果选择不同的审判、调解思路。对于尚有和好可能的,暂不开庭,积极调解双方和好;对于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的,重点了解其对孩子、财产方面的意愿,引导双方和平“分手”;针对一方坚持离婚,一方坚持不离的,通过邀请当事人亲属、妇联等适时介入,多方位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升级。

  心理辅导:修复感情裂痕

  原告刘某与被告陈某于2008年经法院判决离婚,婚生子随父亲陈某生活。陈某忙于生计,经常外出,照顾不上儿子,儿子不断打电话向母亲刘某诉苦。2017年7月,刘某诉至法庭请求变更儿子的抚养权。家事审判团队的特邀调解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俊芬受法官委托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庭前调解。张俊芬从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亲情陪伴呵护的角度与陈某进行了深入思想交流,陈某同意变更抚养权。张俊芬又对孩子单独进行了心理疏导,修复其与陈某的父子关系。调解成功结束后,陈某先行离开,嘱托儿子今后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儿子则提醒父亲开车注意安全,本来是一场剑拔弩张的“夺子”之战,变成了一幕修复亲情的温馨画面。

  家事纠纷的处理,需要通过倾听、询问、沟通,从法律、亲情、道德等多角度进行疏导、引领、提升,因此家事审判法官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而是问诊家事纠纷的熟练“医生”。在该院的家事审判团队中,有家事审判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有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专业知识过硬的名校研究生,有从事妇联工作的人民陪审员。这支精干的家事审判团队,创造了2017年家事纠纷庭前调解成功率76%的佳绩。

  案结事了:化解矛盾不留隐患

  原告路某与被告董某婚后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并多次互相殴斗,公安部门四次介入。2017年11月,路某向法院起诉离婚,经过法官五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离婚协议,约定女儿由女方路某抚养,房屋归女方所有,女方支付男方补偿款50万元。调解结束后,由于互不信任,孩子如何交接、房屋如何交付、房款如何支付,双方再次产生争执,女方家属大量聚集,法官及时进行了劝解,护送男方先行离开,并要求男方将孩子带至法院,在法院监督下由男方交给女方。交接当天,女方众多家属再次聚集法院,欲对男方进行报复,法官对女方家属进行了普法教育和思想疏导,告知他们行为是违法的,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最终女方家属自动离开,孩子交接顺利完成。

  这是该院家事审判重实际效果、不留矛盾隐患的一个缩影。该院与公安、民政、妇联、教育、社区等部门沟通联动,积极动员妇联、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家事案件调解中,负责家事案件诉前调解和诉中心理疏导、情况调查以及诉后回访等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网站宣传有关婚姻家庭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增强互动性;邀请妇联、在校师生、各界人士参加庭审旁听、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演讲比赛、法院开放日、反家暴宣传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培育公序良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