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苟水民:天蓝地净水清 绘就美丽乡村底色

2020-01-11 12:45: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唐梦琳 王艺霏

  大众网·海报新闻东营1月11日讯(记者 唐梦琳 王艺霏)“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在今年的东营市两会上,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苟水民建议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绘就美丽乡村底色。

  苟水民介绍,近年来,东营市聚焦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把农村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内容,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农村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具体表现为:一是环卫保洁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建设运行城乡垃圾转运站97座,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二是符合农村特点的垃圾治理模式逐步建立。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秸秆机械还田和饲料化利用,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建率97%,粪污综合利用率81.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4.4%。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进。全市1675个村庄污水治理情况普查已完成,255个村庄完成整治。

  虽然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群众期望相比,仍有不少短板:一是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生活习惯落后,环保意识淡薄,生态价值观念滞后,对垃圾产生的危害了解不够。二是设施设备配备不完善。目前东营市垃圾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2018年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为1850吨,但实际日处理量仅为1500吨左右。垃圾转运站建设不到位,大部分设计标准较低,普遍存在未设置隔离绿化带、排风除臭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部分镇街环卫设施缺乏整体规划,垃圾转运能力不适应当前生产生活需要。部分居民小区、路边店未配备垃圾桶。三是污水收集量不足。据测算,农村每户每天用水量约为0.15方,但能收集到的污水不足0.04方。如广饶县大王镇封庙村污水集中处理设备的日处理能力100吨,但实际日进水量仅为8-10吨。四是机制法制还不健全,资金支持不够。当前针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实施方法、技术规范、措施办法等都没有明确法规依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重、投资大,但市级没有配套专项资金,各县区普遍反映资金压力大。

  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生态环境,苟水民建议: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高位推动,严格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对标三年整治方案,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上下配合,合力攻坚,共同营造全方位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注重运用专题化行动方式,积小胜为大胜,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层层推进。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鼓励集体出资、村民缴费,建立起财政补助、乡村出资、村民适度缴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探索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散乱现状,推进《东营市农村环境治理条例》地方立法。

  下好垃圾资源化利用“先手棋”。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源头分拣。可借鉴浙江省金华市“两次四分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置模式,建立“垃圾回收兑物超市”,倡导群众以分拣的垃圾兑换相应的生活品或现金等,引导农民养成垃圾分拣分类的习惯。制定制度,规范垃圾收运时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按照“四分四定”(分类投放要定时、分类收集要定人、分类运输要定车、分类处理要定位)原则,推进农村垃圾管理向标准化、体系化、规范化迈进。

  密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网”。本着绿色环保、高效实用、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编制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工作开展。区分不同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城郊村可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较大型村庄和连片区可建设铺设管网的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站,较小村可利用氧化塘或人工湿地处理,零星村可利用污水收集池收集外运处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方案,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落实市级专项配套资金,保障项目实施。

  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加速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体系。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示范县乡工程,总结提炼符合本地实际的可推广、标准化的经验模式。健全深化督查治理体系,把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党政绩效考核,制定配套奖惩机制。组织乡镇搞好垃圾治理评比,开展检查评估和观摩督导,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定期组织村干部和保洁员观摩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村民养成自觉爱护环境、自觉对垃圾分类减量、自觉缴纳保洁费用的良好习惯。

初审编辑:向玲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