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王友忠:守好每一块“阵地”

2020-09-07 14:30:23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商雅雯

  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无怨无悔,执着坚守。从老山前线到黄河尾闾,他始终把岗位当作组织交给的“阵地”,用扎实的工作,构筑坚实的堡垒。

  他是王友忠,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基层党建专家兼采油管理二区注采201站党支部书记,也是中国石化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但他带领的队伍被评为“中央企业第一批基层示范党支部”,他也被评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油田优秀党务工作者、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楷模……

  荣誉背后,是他对每一块“阵地”的执着坚守,是不让每个员工掉队的信念,以及努力做员工群众“贴心人”的真情实意。

王友忠(右二)与同事们进行热切地交流。

  曾经是一名军人的王友忠,参加过老山地区的对越防御作战。“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曾经是他和战友们共同的誓言。这种信念,一直影响到后来,转业到油田后,王友忠始终保持军人的作风,把根扎在基层,把心系在基层,把岗位当作阵地,从未懈怠。

  无论阵地多小,只要付出就有价值

  1983年8月2日,王友忠从部队转业,分配到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采油一矿做采油工。

  脱下军装时,王友忠告诉自己,脱了军装仍是军人,仍要有军人的信仰,换了工作岗位仍是士兵,一样要坚守好自己的阵地。

  转业到油田后,王友忠所在的胜利采油厂注采201站管理着157口油水井,担负着极重的原油生产任务。王友忠从不叫苦、叫累,反而是认真琢磨党建工作中的难点、队伍管理中的热点、企业发展中的焦点,将其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创新形成了“干部承诺制”“党员八自管理”“鼓掌喝彩即时激励”党员责任区创建等30余项党建成果,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持续增强。

  如何打造出一支“和谐、融洽、有力”的团队,是王友忠思索的问题。他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党员业绩形象听证”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每名党员结合岗位和自身实际,进行业绩形象述职,并在大会上作出公开承诺。通过这种方式,大家亮成绩、晒作风、找差距,达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很多党员表示:“业绩形象听证就像一面‘照妖镜’,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哪怕是哪里想偷懒都能照出来。”

  渐渐地,追求高标准,践行“严细实”,成为所有党员的自觉行动,大家像雕琢艺术品一样焊好每一条管线,呵护孩子一样管好每一口油井,形成了共同为企业反战创效的良好氛围。现在,王友忠上的党课,也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堂堂爆满、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在认真听讲,没有一个玩手机的。

  “员工的心气,就是企业的元气”

  电视剧《亮剑》里有一句台词:“我们独立团自成立那一天起,从来没有落下一个弟兄。”在王友忠看来,努力不让一名员工掉队也是他的责任。

  他始终坚守“只有把职工装在心里,职工才把你放在眼里”的理念,能面对面说的事情从不打电话说,能坐下来交流的事情绝不站着聊。由此,王友忠建立了员工信息档案,坚持做到“六必访”,每名职工家住在哪、对象在哪工作、孩子多大、老人是否健康,他都了如指掌。等着遇上谁家有事需要请假,谁家闹了矛盾、有了病人,他都主动到家里忙前忙后帮忙张罗。

  武师傅是一名专业技术精湛的老中专生,之前因为年龄从技术员岗位上下来。王友忠发现武师傅心态上的变化,便找他谈心,为他定好了新的发展方向,还向上级党委申请成立了以武师傅名字命名的革新工作室。

  同样地,从作业岗转岗过来的郭爱华爱琢磨、肯钻研,解决了很多工作上的难题,王友忠发现之后,向上级申请成立了“郭爱华革新工作室”。

  一个基层队、两个工作室,这种情况很少见,但是王友忠这种把员工大小事都放在心上的所作所为,让很多人感动。在他的努力下,员工们纷纷为自己制定了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王友忠还带领班子成员,将影响效益的单人、单井、单台设备、单个项目作为基本“细胞”,全面实施“单体细胞创效工程”。深入开展对标、追标、创标活动,让每名党员都成为挖潜带头人,每个责任区都成为创效单元,每项工作都成为效益增长点,涌现出了“焊条使用3.5”“棉纱三级分类管理”等一大批妙法实招。

  现在,全队64项成果获国家专利,78项获省部级局级创新成果,累计创效9000多万元;37人次在油田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先后涌现出各类先进、技师100多名,其中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高级技师5人。王友忠自豪地说:“别看我们只是一个采油队,但是每名队员每天都干劲十足,平均每个人都拥有一项专利。”

  岗位就是阵地,坚守就是责任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在王友忠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靠的就是干群一心,靠的就是团队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王友忠始终坚持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奉献当本分。

  2001年,采油一矿总注水管线穿孔,40多口水井停注。王友忠第一时间带领4名员工赶赴现场,大家为着一个大坑急得不行,坑里已经积满了许多冒着热气的污水,还在不停地向外翻滚着热浪。

  王友忠根据经验,马上判断出,关键是要找到穿孔位置,不然就无法施工。他没想太多,当时就扑通一声跳进坑里,50多摄氏度的污水一下将他淹没,巨大的热蒸汽迅速钻进他的口鼻,烫得十分难受,但王友忠的行为感染了大家,很快又有几名员工跟着跳了下去。

  为了找准穿孔点,他们一起挖泥、淘水,随着操作坑的加深,只留只能容下一人的空间,王友忠当机立断,让其他人出去,自己留在里面。从9时一直干到次日2时,整整在里面待了17个小时,直到完成封堵任务。

  这样的王友忠感染了身边很多人,他经常说:“我是党员,我要尽全力冲到最前、做到最好,我要是做不到、做不好,大家就泄气了。”

  老家在农村的他,离工作单位只有不到半小时路程,但因为工作脱不开身,他常常几个月都没空回家一趟。就算是回家了,也经常待不了一会儿就得走,上了年纪的老父亲经常抓着拐杖跟在他后面,站在村口看着他离开,久久不能离去。每当此时,王友忠都不敢回头,生怕被老父亲看到自己不停往下掉的眼泪。

  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后,王友忠的工作量更多,能回家的机会更少了,但是他从不叫苦叫累,他经常说:“跟那些当年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做的这些能算得了什么呢?”他只想着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个任务,“毕竟,能活着,能做好组织交给的工作,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